原创首发
秋日私语
秋的脚步总带着几分轻缓,总在夏的余温尚未散尽时,悄悄漫过街角巷陌。当第一缕秋风掠过窗棂,夏的燥热便如退潮般消散,只留下满院清浅的凉。这风不似春风般缠缠绵绵,也不似冬风般凛冽刺骨,它带着几分清醒的利落,轻轻拂过眉梢,便让人心头的浮躁尽数沉淀,只余下澄澈的平和。
人们总说秋是吝啬的,一年只肯露一次面。可正是这份稀缺,让它成了四季里最耐品的篇章。春日是烂漫的诗集,字字句句都浸着蓬勃的生机;夏日是恢弘的长卷,满纸都是热烈的喧嚣;而秋日,是一本线装的旧书,书页间夹着泛黄的叶,字里行间藏着岁月的沉淀。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在我看来,秋的底色从不是悲戚,而是沉静——你得静下心来,一页页慢慢翻,才能读懂它藏在叶脉里的故事,品出它融在果香里的深意。
晨起去公园散步,最是能撞见秋的真容。路边的梧桐叶不知何时染了金,风一吹,便打着旋儿落下,像一封封写给大地的信。“一叶落知天下秋”,这片片落叶,便是秋最直白的信使。有老人牵着孙儿的手,弯腰捡起一片完整的枫叶,小心地夹进书里,嘴里念叨着“明年再来看,又不一样了”。是啊,秋从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年的叶比去年红得晚些,今年的桂比去年香得淡些,可正是这些细微的不同,让每一年的秋都有了独一无二的味道。
秋风是最公正的审判者,从不为虚伪留余地。那些在夏日里靠着藤蔓攀附而上的杂草,风一吹便失了支撑,蔫头耷脑地贴在地面;那些看似粗壮的枯枝,经不住风的考验,“咔嚓”一声便断了,露出内里早已腐朽的木质。唯有扎根深土的老树,任凭风如何吹拂,依旧挺立着枝干,将浓密的绿荫洒在地上。原来秋的“无情”,从来都是为了筛选出真正的坚韧,让虚浮的归于尘土,让踏实的得以留存——正如“疾风知劲草”,秋风吹过,才见得生命的本色。
午后坐在阳台喝茶,看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桌上的青瓷杯里飘着几片桂花,茶香混着花香漫过鼻尖,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深呼吸。远处传来小贩的吆喝声,“糖炒栗子嘞——”,那声音裹着秋的暖意,慢悠悠地飘进耳朵里。忽然就懂了,秋的哲理从不是藏在深奥的道理里,而是藏在这一片叶、一缕香、一声吆喝里,藏在人们低头捡叶时的温柔里,藏在老人给孙儿剥栗子时的笑容里。
傍晚时分,天边染了橘红的晚霞,风里添了几分凉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秋的黄昏从不是遗憾,而是温柔的收尾——人们纷纷加了件薄外套,依旧在街边的小摊上围着,买刚出炉的烤红薯。热气从纸袋里冒出来,暖了冻得发僵的手,也暖了奔波一天的心。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意,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总爱品味秋天。因为秋不似春的慌张、夏的急躁、冬的沉寂,它带着恰到好处的从容,让人们在忙碌的岁月里,有机会慢下来——看看叶的飘落,闻闻果的香甜,想想心里的牵挂。
夜渐深,风还在窗外轻轻吹着,带来远处桂树的清香。床头的书里夹着今天捡的枫叶,书页上还留着淡淡的秋意。原来这本名为“秋”的书,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去读,只要你愿意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便会发现,它的每一页,都写满了生活的诗意与真谛。而我们,不过是年年岁岁里最虔诚的读者,在每一个秋天里,读懂一点岁月,品出一点人生。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