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秋
文/樊志刚(辽宁)
秋山减苍翠,色彩愈斑斓
荒草埋幽径,疏雨罩轻寒
野桥无人迹,滩头鹤影翩
随处观禅趣,来去也悠闲
斯有何求
文/樊志刚(辽宁)
独坐清秋
看霜枫红透
历尽沧桑应如许
谁解风流
忍踏落叶归去
残痕怎堪留
一别茫茫两不知
空余点点愁
叹浮生若梦
不堪回首
纵百年转瞬间
斯有何求
秋景为媒,禅意与愁思的双生共鸣——评樊志刚两首秋日诗作
樊志刚的《赏秋》与《斯有何求》,以“秋”为共同底色,却走出了一旷一沉的情感轨迹。一首于秋景中品禅趣,显豁达;一首于秋意里叩本心,藏怅惘,二者互为补充,道尽秋日里的生命况味。
《赏秋》:以景证禅,藏于秋色的从容
这首诗以白描勾勒秋景,却在字句间暗合禅意,是“物我相融”的佳作。
- 景之辩证:开篇“秋山减苍翠,色彩愈斑斓”打破“悲秋”定式——秋虽褪去盛夏的浓绿,却因红黄交织生出更丰富的层次,“减”与“愈”的对比,让秋景脱离了单一的萧瑟,多了份厚重的生机。
- 动静相衬:“荒草埋幽径”“疏雨罩轻寒”“野桥无人迹”铺陈出秋日的清寂,“埋”“罩”二字让静景更显安宁;而“滩头鹤影翩”一句突然注入动态,白鹤翩跹的轻盈,为沉静的画面添了灵韵,动静之间,秋的留白感与鲜活感尽显。
- 禅意落点:尾联“随处观禅趣,来去也悠闲”是全诗的魂。前六句的秋景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观禅”的载体——幽径的寂静、疏雨的微凉、鹤影的自在,皆成禅意的注脚。“来去悠闲”既是写秋日风物的自然流转,更是诗人心境的外化,显露出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的从容。
《斯有何求》:以秋叩心,藏于霜红的叩问
若说《赏秋》是向外看景的通透,《斯有何求》便是向内观心的沉郁,以秋为镜,照见生命的沧桑与迷茫。
- 起于秋景,承于怅惘:“独坐清秋,看霜枫红透”以“独坐”定调,“霜枫红透”既是秋景,更似人生——历经霜寒(沧桑)方得浓烈色彩(生命厚度),可一句“谁解风流”,又将这份“红透”的精彩,转为无人懂的孤感,情感初显转折。
- 续于离别,陷于愁绪:“忍踏落叶归去,残痕怎堪留”以“落叶”喻逝去的时光或人事,“残痕”是心头的遗憾,“忍踏”“怎堪”二词,道尽对过往的不舍;“一别茫茫两不知,空余点点愁”则将这份不舍化为具体的愁绪,离别后的“茫茫”与“点点愁”,让沉郁感直抵人心。
- 归于叩问,显于迷茫:结尾“叹浮生若梦,不堪回首”直接点出对生命的感慨,而“纵百年转瞬间,斯有何求”的追问,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人生短暂如秋,究竟该追寻什么?这一问无答案,却让诗歌的意境从个人怅惘延伸至普世的生命困惑,余味绵长。
两首诗一“赏”一“问”,一“闲”一“愁”,却都以秋为根。《赏秋》见“景与禅”的交融,《斯有何求》见“情与思”的碰撞,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秋日、对生命的完整认知,读来既有画面的沉浸感,更有思想的共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