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洛水之畔的洛宁县城处处洋溢着中秋、国庆“双节”将至的喜悦,更裹挟着一股浓郁的墨香。9月16日上午,县文化馆前人头攒动,红绸装点的展台前围满了翘首以盼的群众——由永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洛宁县文广旅局,洛宁县文联联合主办,洛宁县农民书画院、洛宁县城东社区、文化馆共同承办的“情满双节颂盛世 翰墨丹青绘文明”群众书画展,在此拉开了帷幕。
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乐,县关工委执行副主任郭保国等领导面带笑意,与身着各色衣裳的农民艺术家、书画爱好者、村民代表们亲切握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这场“草根文化盛宴”的期待。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洛宁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艺术活力的生动实践。
致辞:笔墨里的乡村振兴期许
开幕式上,永宁街道党工委书记贺海波缓步走上讲台,话筒里传出的声音铿锵又饱含温情。他先是向在场所有人深鞠一躬,“感谢各位领导的支持,更感谢每一位拿起画笔、挥起毛笔的农民艺术家——是你们,让洛宁的乡村有了墨香,让文明的种子在笔尖发芽。”
贺海波的目光扫过台下满是期待的脸庞,话语里满是期许:“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展览,它是咱们迎接双节的‘文化大餐’,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教材’,更是咱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举措’。你们笔下的山河,是洛宁的模样;你们画里的生活,是咱农民的幸福。希望大家继续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把洛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台下掌声雷动,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用力点头,手里攥着的画笔仿佛也更有分量了。
筹备:炕头与院坝里的艺术热忱
“说起筹备,我得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洛宁县墨竹农民书画院院长王应山接过话筒,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他的讲述,把在场人拉回了几个月前的乡村走访路。
“我们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全县12个乡镇,有的农民爱好者家里没有像样的书桌,就趴在炕头、蹲在院里创作;退休教师张大爷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打磨一幅《洛宁山水图》,墨汁染黑了指尖也浑然不觉。有位大姐白天种地,晚上就着煤油灯练书法,说‘写写字,比啥都舒坦’。”
王应山的眼眶微微发红:“从春到秋,我们征集了200多幅作品,反复筛选后,120幅风格迥异的佳作最终站在了这里,还集结成了《洛宁首届群众书画展》这本书。这些作品里,有洛宁的梯田、窑洞,有农民的笑脸、庄稼,每一笔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他承诺,未来要继续“挖人才、提水平”,让洛宁的农民书画走出县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开幕:笔墨丹青里的洛宁风情
“我宣布,洛宁县‘情满双节颂盛世 翰墨丹青绘文明’群众书画展,正式开幕!”随着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乐的话音落下,现场掌声如潮,红绸被缓缓揭开,一幅幅书画作品在阳光下展露真容。
与会人员移步展厅,瞬间被眼前的“笔墨世界”吸引。楷书作品《千字文》端庄规整,一笔一划如老农插秧般沉稳;行书《洛宁赋》行云流水,墨色浓淡间藏着山间溪流的灵动;山水画《洛水秋韵》里,梯田层层叠叠,村落炊烟袅袅,色彩明快得像刚收的谷子;花鸟画《牡丹报春》中,牡丹开得艳,喜鹊立枝头,鲜活得仿佛要从纸上飞出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的两幅长卷。李大成先生创作的《中华字经》篆书40米长卷,铺展开来如一条墨色长龙,篆书笔法古朴苍劲,每个字都像从千年碑刻里走出来的;程志民的二十米五言古诗长卷,笔墨流畅,诗句里“洛宁山水秀,农家岁月甜”的意境,让不少村民驻足吟诵。
“这字写得有筋骨!”一位白发老者凑在长卷前,手指轻轻点着字迹,“咱洛宁的农民,也有这大本事!”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围着花鸟画,小声讨论“这只喜鹊的羽毛好像真的”,展厅里的赞叹声、交流声,和着窗外的桂花香,成了最动人的“文化乐章”。
这场群众书画展,没有名家大腕的光环,却有着最质朴的生活温度。百余幅作品,是洛宁人用笔墨写就的“乡村日记”,是用丹青绘就的“文明画卷”。而《洛宁首届群众书画展》新书的发布,更让这份墨香有了传承的载体——它不仅留在了展厅里,更刻进了洛宁人对文化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蓝图,添上了最鲜活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