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宋代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中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之句,使用了拟人手法,将江南山水形容为"眼波"和"眉峰",甚是形象新颖。
这里的"眼波"针对的是"春水",实际上是对崔珏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的反用,明显是针对女子的眼睛。
不过,在以往的文学实践中,形容女人眼睛清澈可爱的,应用更多的是"秋水"一词。
这也始于唐代,白居易 在《宴桃源》词中就说:“凝了一双秋水。”李贺《唐儿歌》中也有“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之句。以后文人用得更多。
如果说"秋水"是对女眼晴的静态描写的话,"秋波"一词则常来动态形容女子的明眸闪动,含情脉脉,更为形象生动。
明冯梦龙 《挂枝儿·私窥》中说:“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而《三国演义》王允施连环计一段,更是把貂蝉对吕布暗送秋波,眉目传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形容女子眼睛,为何"秋水"使用频率高于"春水"呢?
这同秋水特奌有关。
秋水清澈透明。秋季降雨减少,水中浮游生物减少,水质洁净,倒映天空、云彩和岸边景物,明澈如镜。
秋水宁静悠远。秋时水流平缓,无夏日奔腾之势,呈现静谧的平和状态。
以上两奌才是文人们更多使用"秋水"形容女人眼睛的原因。
古人有"望穿秋水"一说,用来表示思念和盼望之意。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形容崔莺莺盼望张生时说,“望穿他盈盈秋水”,这里"秋水"还是形容女子眼睛。"望穿秋水"即"望眼欲穿",但更加形象。
不过,"望穿秋水"一词,可以更早追溯到《诗经》。《蒹葭》中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可不就是"望穿秋水"之意么?
白露西风,天气渐凉,正是秋思时。
不知你望穿秋水,思念的是谁?
秋水依旧,伊人已去。
现代人流动性大,感情亦然,大约没有这样的情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