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办社的一面旗帜
王学民
[摘 要]
新城堡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延安精神触入到合作化的实践中,通过优化资源,强化集体协调,倡导勤俭节约,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1957年,是全县树立起"勤俭办社”的一面旗帜。这一成就深刻体现了延安精神在基层实践中的传承与发扬。
[关健词]
合作社 勤俭节约 延安精神 传承发扬
在晋南临猗的黄土沟壑间,新城堡村犹如一部镌刻在岁月长河中的竹简,每一道褶皱都浸润着三千年文明的汁液。新城堡村,古称樊桥镇。远在西周(前1046-前771年)就是一条大官道,到唐代时就有了十里一墩,六十里一驿的设置。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樊桥镇设置为樊桥驿,后来人们习惯把樊桥驿站称为樊桥站。而这古老的驿站,是晚唐司空表圣的故里。穿越时空,却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合作社时期,以“一合大头针用八年”和“四村分通知”的惊人之举,在黄土地上续写了新的传奇。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会发现这个曾经辉煌驿站奋斗史诗,竟与千里之外的延安精神遥相呼应,在时空交错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一、古道上的精神传承
在新城堡村的黄土城墙下,深埋着西周时期的陶瓷碎片。这条曾经人喧马鸣,朝发夕往,驻兵平叛的古道,见证了赵飞策马扬鞭,搬来杨家救兵,保住皇权,为大明江山社稷稳定立了大功的身影;见证过司空图登上城楼作诗抒怀的守望精神,也目睹过晋商驼队穿街而过扬起的漫漫黄沙。三千年时光的淬炼,让勤俭持家的智慧如同村东头那口古井,始终滋养着这片黄土地。村志记载,明清时期村民便以“一针一线皆入帐,半丝半缕不轻抛”为家训,强调对物质资源的珍惜和对劳动成果的敬畏。这种刻入骨髓的节俭基因,在二十世纪中叶绽放出新的光芒。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有些地方出现了铺张浪费、滥用民力、修俱乐部、建办公室、购置大量的贵重文化娱乐用品,非生产性开支过大,图阔气、讲排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56年4月颁布了《关于勤俭办社的联合指示》,要求各地党政领导机关广泛深入地宣传勤俭办社的方针。
1957年深秋,新城堡村被县政府授予全县“勤俭办社”一面旗时,这个古老的村落的命运齿轮开始了加速转动。一个由站东堡、前后屯、东马村、新城堡,四个自然村的组成的合作社。这四个村的组合,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用智慧和汗水编织共同富裕的蓝图。合作社办公室的那盏煤油灯,常常亮到东方既白,帐本上的每个数字都经得起“三查、四核、五审,接受村民监督。
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理论,在这个特殊年代转化为勤俭持家,务实创新强大智慧和精神动力。老会计边守义的帐本至今保存在档案柜中,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1965年合作社总资产仅287.36元,到1972年已积累16.7万元。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跳跃,而是集体智慧与勤俭办社精神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二、一合大头针里的乾坤
我是1974年嵋阳中学毕业的,先任村七制校民办教师。数月后,调大队任团支部书记兼经营管理干事,但主要工作是:接上送下、统计上报生产进度、办《夏收简报》、创办每月一期的《批林批孔》专栏等任务。我到大队上班的第一天,老支部书记尹子才,就首先了讲了除完成本职外,如何发扬光荣传统,牢记勤俭持家的重要性。当引我到村合作社的陈列室时,首先看到是那枚锈迹斑斑的大头针依然倔强地保持着挺立的姿态,象是向人们述说着什么?因为在一合大头针用八年的时光里,它先后别过各类大小文件378份,串联起合作社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成长轨迹。当其他合作社的会计每月领取新的办公用品时,新城堡的账房先生们却在研究如何把复写纸用到“薄如蝉翼”为至的节约方案。
“四村分通知”的创举更显出的智慧光芒。这是原合作社统计员朱庚辰发明的“田字格分纸法”。意思是,当上级的通知来了以后,根据通知内容,将上级通知采用田字格分纸法分成四片。让每张通知背面都均匀划分四个区域,送达下去。既保证了上级通知精神的完整传达,又实现了每张纸百分之百的利用。这种看似“抠门”的做法,实则是勤俭办社,力行节约的意识传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创新。据统计,仅1966年就为合作社节约办公经费248.58元,为壮大集体经济添砖加瓦做出应有贡献。
三、延安精神在当代回响
当新城堡村民在煤油灯下研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时,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自己正在续写延安精神的当代篇章。就像南泥湾的镢头开垦出“陕北江南”。新城堡的老会计的算盘珠同样拨动出延安精神传承的和弦之音。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号召,在这里化作成缝纫机的嗒嗒声和铁匠铺的叮当响,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滚滚向前。
老支书尹子才的笔记本上记着:“延安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种在地里,让它开花结果。”这种崇高的认知,让新城堡的实践延安精神,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当年创办的农副业加工厂,研究制造出来的“小麦气流清选机”,又名“大红袍”,供不应求。外县的想购买,还得王理明县长的批字。
每当老一辈逢年过节或者红白大事聚到一起时,谈论着、回忆着、讲述着……仿佛缝纫社的脚踏缝纫机至今仍在转动,铁匠铺的风箱声和铁锤的敲打声穿越半个世纪依然铿锵有力。当年妇女们用碎布头拼出的百家被、铁匠铺老孟把废铁打炼成新式农具、弹花车间那弹弓有节奏的时代旋律,演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到1968年,村办农副业加工厂产值突破25万元。相继建起了九间大库房,购买了一台30拖拉机,新建保健站、兽医站,创办起城西公社第一所“五七农校。”
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新城堡村的故事愈发显现出时代价值。当“一合大头针”遇见智能制造,当“一纸分四村”邂逅数字经济,古老传奇充满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迸发出新的活力。站在新城堡村的制高点上,远眺连片的日光温室泛着银光,新农村建设整齐排列有序,文化广场上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大头针的故事”。这个三千年古驿站的嬗变告诉我们:勤俭不是困顿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发展中的永恒智慧;奋斗不是特殊年代的无奈选择,而是民族精神的基因编码。当延安精神遇见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城堡正在书写新的传奇。这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文明基因的螺旋式上升,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在黄土地上的生动演绎。
[结束语]
新城堡村的成功,是延安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缩影。它告诉我们:精神的力量在于传承,更在于与时俱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无数实践证明,延安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面对未来,唯有继续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人民至上”的初心和“艰苦奋斗”的韧劲,方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多、更新的篇章,让延安精神的火炬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
王学民 网名博爱,斋号和怡、博爱轩。
大专文化,退休干部。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运城市河东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促进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会员,临猗县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临猗县诗联学会副主席,临猗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市、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书法家协会顾问。临猗县《古驿樊桥站》主编,著有《樊桥驿站》,由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出版。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