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警钟回响
郭永华
凉风渐起,秋意漫过窗棂。九月十八日的天空,灰白而肃穆,仿佛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压在心头。九十余载光阴流转,而这日子依旧如一枚烙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晨起时,翻书偶见鲁迅先生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骤然间,心下一紧。这沉默,曾是黑土地上的枪声被掩埋的沉默,曾是山河破碎时无力的沉默。但今日的沉默,却是为了铭记,为了在静默中听清历史的回音。
漫步至公园,见一老者于树下习拳,动作舒缓却隐含刚劲。忽想起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言:“少年强则国强。”而今少年安在?他们可知晓,1931年的今日,北大营的炮火如何撕裂了一个时代的安宁?秋风掠过耳际,似有呜咽之声。
午后读报,见某地警报长鸣。虽未亲闻,却在脑海中响起——尖锐,持久,如一把利刃划开时空。这声音,是提醒,亦是拷问。郭沫若曾诗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英雄非必战于沙场,每一个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人,皆可谓今日之英雄。
忽忆起杨靖宇将军。他于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食棉絮、嚼草根,仍坚守阵地。他说:“区区日本四岛,断无亡我中国之力!”其声铮铮,其志烈烈。而今,白山黑水间早已复归宁静,但那股不屈的精神,仍如松柏长青。
傍晚归家,见孩童于庭院嬉戏,笑语烂漫。他们生于盛世,不识烽火,何其幸也!然则,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份担当,岂敢或忘?历史不是尘封的旧卷,而是悬于头顶的明镜,照见过去,亦映照未来。
夜色渐深,独坐灯下。想起朱自清在《匆匆》里写:“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但有些日子,不会被吹散,亦不会被蒸融。它们沉甸甸的,坠在民族的心上,成为永久的警示。
九一八,是一口钟,悬于国魂之中。每年秋至,鸣响一次,不为渲染仇恨,而为唤醒清醒。梁启超又言:“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于此学校中,民族曾跌撞前行,遍体鳞伤,却也炼就了铁骨铮铮。
窗外,月凉如水。耳边似有警报声隐隐传来,穿越时空,荡气回肠。愿我辈,永不忘却,永不懈怠,永怀赤心,前行不止。
秋夜寂寥,以此自省,亦以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