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65军军直工兵营部分战友承德聚会纪实
刘庆文
2025年9月11日,我们1977年1月应征入伍的8名战友和6位当年的军嫂,一行14人,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为期一周的承德战友聚会之旅,就在这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里拉开了序幕。车窗外,阳光穿透晨雾洒在田野上,远处的稻穗泛起金黄,正如我们心中那份沉甸甸又暖融融的战友情,历经数十载沉淀,愈发醇厚动人。
一、千里赴约:跨越山海的相聚之盼
从淮安到承德,跨越江苏、山东、河北三省,近千公里的路程,却丝毫没有冲淡我们的热情。车厢里,大家仿佛又回到了1977年那个寒冬的清晨,彼时我们还是懵懂的青年,背着行囊在淮阴县人武部集结,怀着对军营的憧憬奔赴河北张家口。“还记得当时李连长在给我们训话不?他说‘工兵是战场上的开路先锋,既要能吃苦,更要敢担当’,这话我记了一辈子!”坐在前排的陈兆田突然开口,话音刚落,车厢里立刻炸开了锅。
“怎么不记得!”朱惠民接过话茬,“我当时队列走不好,李连长手把手教我,零下十几度的天,他的手比冰还凉,却硬是陪着我练了半个钟头。”提及李留义连长,我们这群1977年入伍的兵都有着说不完的话。他是我们军旅生涯的领路人,1968年就穿上了军装,在我们入伍时已是工兵营一连连长,既有军人的威严,更有兄长的温暖。如今得知他也会赴承德聚会,大家更是多了一份迫切的期待。
家属们也被这份热烈的氛围感染,军嫂桑冬见笑着说:“你们这群人啊,一说起部队的事就停不下来,在家也是天天念叨老战友,这次总算能亲眼见见大家口中的‘李连长’、‘孙排长’了。”车厢里的笑声此起彼伏,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从江南的温婉水乡到华北的苍茫大地,而我们的心,早已飞向了那座承载着共同期待的承德城。
9月11日中午,当接我们的车队驶入承德市东哲休闲山庄时,远远就看到一群熟悉的身影在山庄门口等候。“是淮安的老战友到了!”人群中有人高声喊道,紧接着,一双双温暖的手伸了过来。1969年入伍的孙玉国,1974年入伍的姜兴,连声说道:“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孙玉国、姜兴等承德的老战友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我们的手,力道大得仿佛要将这些年的思念都揉进掌心。
走进酒店大堂,“原65军军直工兵营战友欢聚承德”的横幅格外醒目,来自北京的任建春、李卫星、王建,天津的闫亚东、山西的李原生、河南的李留义、河北本地的吴作堂、桑绍春等战友已陆续抵达,大家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或拍肩寒暄,或指着老照片辨认当年的模样,整个大堂里满是“老伙计”“还记得我不”的亲切呼唤,暖意融融。
年龄最大的李留义连长精神矍铄,虽然头发已染白霜,但腰板依旧挺直。他一眼就认出了我们几个1977年的新兵:“兆田、庆文、惠民、玉刚!还有你,月祥、亚林、建华、金柱!当年你们几个在当新兵时的表现可好了,现在也都成稳重的老同志了!”我们围在李连长身边,仿佛又变回了当年的新兵蛋子,听他忆起往昔,眼角眉梢都是敬意。这一刻,跨越10年的入伍差距悄然消弭——无论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还是1978年参军的年轻一辈,只要曾在原65军军直工兵营的旗帜下战斗过,就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
晚饭后,孙玉国、姜兴召集各地战友开了个短会。“为了这次聚会,我们俩牵头,前后筹备了2个多月,联系战友、预订酒店、规划行程,每个环节都反复核对。”孙玉国说着,拿出一本厚厚的名册,“这上面记着咱们营150多位老战友的联系方式,这次来了40位,还有12位家属,算是近年来最齐的一次。”姜兴补充道:“明天开始,我们先游览市区景点,后天去周边,晚会也安排好了,保证让大家玩得开心、聊得尽兴!”看着他们布满血丝却依旧有神的眼睛,我们都深受感动——这份细致周到的背后,是对战友最真挚的情谊。
二、相聚一堂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9月13日清晨,阳光洒满承德避暑山庄的青砖路。我们这群老战友在孙玉国的带领下走进这座闻名遐迩的皇家园林。“当年咱们在张家口当兵,哪敢想能来承德避暑山庄逛逛啊!”来自山西太原的李原生感慨道。他1977年1月入伍在工兵营待了10年,参与过不少国防工程建设,手上至今还留着当年施工时被石头划伤的疤痕。
一幕幕往事在谈笑间浮现,仿佛就在昨天。我们1977年入伍的新兵,当年在工兵营新兵连一班有9个人,这次来了5个——我、陈兆田、闫亚东、李卫星、杨金柱。“还记得新兵连第一次实弹射击吗?李卫星紧张得把子弹都上错了,还是孙排长手把手教他纠正的。”闫亚东笑着说。李卫星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不是没见过世面嘛!后来跟着连长执行任务,才慢慢练出了胆子。”
走到一处开阔的草坪,不知是谁起头唱起了《战友之歌》:“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熟悉的旋律响起,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跟着合唱。歌声浑厚而有力,穿越了林间的枝叶,也穿越了数十年的时光。家属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这动人的瞬间。军嫂们更是眼眶泛红:“以前总听老伴说部队的歌怎么好听,今天亲眼见了,才懂这歌声里藏着多少感情。”
第二天游览普宁寺和小布达拉宫时,大家的话题从当年的训练转到了各自的生活。“我退伍后回了淮安老家,搞起了种植合作社,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来自河南的一位战友说:“去年孙子考上了军校,也算继承了我的军旅梦。”来自江苏的姚玉刚退伍后自主创业,如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当年在部队练出的吃苦劲头,帮了我大忙。不管遇到啥困难,一想起当年工兵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口号,就啥都不怕了。”
“不管走多远、干哪行,部队教给我们的忠诚、担当、团结,都是一辈子的财富。”新兵连结束后,我下老连队时的班长任建春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当晚的第一场晚会,在酒店宴会厅隆重举行。舞台背景上“战友情深,岁月如歌”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孙玉国首先上台致辞:“今天,我们从天南地北汇聚承德,不为名利,只为这份在军营里结下的生死情谊。当年我们一起扛过枪、一起流过汗,如今我们一起话家常、一起享晚年,这份情谊比山高、比海深!”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
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全是战友和军嫂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河南的军嫂白大姐率先登场,一曲豫剧《穆桂英挂帅》字正腔圆,赢得满堂喝彩。“我老伴是1968年入伍的,当年在部队就爱听豫剧,今天特意唱给他和老战友们听。”白大姐下台时,李留义老连长激动地给她递上水杯,眼里满是宠溺。
紧接着,北京的李卫星和王建合说的相声《军营趣事》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他们用幽默的语言重现了当年在部队出操、吃饭、训练的场景,“紧急集合时穿错鞋”“帮厨时烧煳饭菜”等细节,让在场的战友们都想起了自己的军旅糗事,笑声此起彼伏。
我们淮安的战友也不甘示弱,朱惠民、雷月样等人分别唱了《打靶归来》《咱当兵的人》等歌曲,熟悉的旋律响起,台下的战友们纷纷跟着打节拍。“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歌声里,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训练结束后,我们背着枪、唱着歌回营的场景。
晚会高潮迭起,最后全体战友起立,共同合唱《歌唱祖国》。歌声雄壮激昂,回荡在宴会厅的每个角落,也激荡在每个人的心中。那一刻,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年龄之别,只有同为工兵营战士的自豪,和对这份战友情的珍视。
“知道大家来自不同地方,特意为老战友们准备了不同口味的菜,保证每个人都吃得惯。”在聚餐时,姜兴笑着说。席间,大家频频举杯,酒杯碰撞的声响里,是“身体健康”“友谊长存”的真挚祝福。李留义连长端着酒杯站起来:“敬我们逝去的青春,敬我们不变的战友情,干杯!”“干杯!”所有人都站起身,酒杯高高举起,一饮而尽。
第二场晚会,主题是“忆当年,话今朝”。战友们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军旅故事。来自唐山的吴作堂讲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奉命前往救灾的经历:“当时余震不断,我们顶着危险搜救群众,挖废墟、搭帐篷,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有个战友为了救一个孩子,被掉落的预制板砸伤了腿,至今走路还不利索。但他说,能救回一条命,值了!”
我们淮安的陈兆田也分享了1981年执行参加华北军区大演习的故事:“那时候条件艰苦,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压缩饼干,还要面对蚊虫叮咬和恶劣天气。但大家齐心协力,提前完成了任务。最难忘的是任务结束那天,我们在帐篷前升起国旗,一起唱国歌,那种自豪感这辈子都忘不了。”每个故事都感人至深,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军嫂们也纷纷上台,分享和战友们的爱情故事。我的爱人回忆道:“当年他在部队,我们靠书信联系,一封信要走半个多月。有一次我生病住院,他请假回来照顾我,只待了三天就匆匆归队。我虽然委屈,但知道他肩上有责任,这就是军人的妻子该有的担当。”
9月14日,聚会的第三场晚会热闹非凡,这也是承德主聚会的收官之夜。孙玉国说:“今天,我们共同庆祝这次相聚,也祝愿所有老战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随着军歌响起,大家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晚会在《送战友》的歌声中落幕,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约定明天再见。回到房间,我翻看着手机里保留的老照片,耳边还回荡着战友们的笑声和歌声,心中满是感动。这份战友情,没有血缘却胜似血缘,历经数十年风雨,依旧温暖如初。
三、唐山凭吊:忆伤痛更敬担当
9月15日清晨,我们淮安的14名战友(含家属)告别了承德的老战友,踏上了前往唐山的旅程。唐山的吴作堂老战友早就安排好了食宿,就等我们过去。吴作堂是1976年3月入伍的,转业后回到了唐山,一直和我们保持着联系。
中午时分,车队抵达唐山市区,吴作堂比当年胖了些,但眼神依旧锐利,说起话来还是当年那股爽朗劲儿。“先去酒店放行李,下午我带你们去抗震纪念碑广场。”
下午2点,我们来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阳光肃穆地洒在纪念碑上,“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碑身上刻着的“1976.7.28”字样,时刻提醒着人们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广场上庄严肃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默哀。
“1976年大地震发生后,咱们原65军是第一批赶赴唐山救灾的部队之一。”吴作堂的声音低沉而庄重,“当时我刚参军不久,得知消息后立刻报名参加了志愿者队伍,在废墟上搜救群众、搬运物资。那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房屋全塌了,到处是哭声,战士们徒手挖废墟,指甲盖都掀掉了,鲜血直流,却没人停下。”
我们慢慢走到抗震纪念碑前,深深三鞠躬。看着碑座上刻着的救灾场景浮雕,仿佛看到了当年解放军战士冒着余震搜救群众的身影,看到了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画面,看到了全国人民支援唐山的感人场景。“灾难无情,但人间有爱。当年解放军战士的担当,和我们工兵营‘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是一样的。”陈兆田感慨道。
随后,我们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馆。馆内的展品让人动容:有当年救灾时使用的铁锹、安全帽,有遇难者的遗物,有记录救灾过程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在一组解放军战士徒手挖废墟的照片前,我们停下了脚步。“这就是咱们军人的本色,越是危险越向前。”朱亚林的声音有些哽咽,“当年我们在部队训练,练的就是应急处突的本领,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冲得上、顶得住。”
在“八方支援”展区,看到全国各地支援唐山的物资清单和捐赠凭证,家属们也深受感动。“当年我才上初中,记得爸妈也给唐山捐了衣服和粮食。”朱惠民的爱人李玉莲说,“现在看到这些展品,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离开纪念馆后,我们前往抗震遗址纪念园。园内保留着当年地震后残留的建筑遗迹,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那场灾难的残酷。在纪念墙前,我们找到了几位当年在救灾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的名字,默默伫立良久。“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誓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吴作堂说着,擦了擦眼角的泪水。
当晚,吴作堂战友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从唐山入伍的部分战友也前来欢聚一堂,叙友情,续前缘,久久不愿离去。
饭桌上,吴作堂说起了唐山这些年的变化:“地震后,唐山一片废墟,是国家和全国人民帮我们重建家园。现在你看,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但我们唐山人永远记得,在最困难的时候,是解放军战士冲在最前面。”他指着窗外的夜景,“那边就是新开发的商业区,以前都是塌掉的平房,现在多热闹。”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灯火璀璨,车水马龙,这座从灾难中重生的城市,正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9月16日清晨,吴作堂早早地在酒店楼下等候,今天他要带我们去秦皇岛,游览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和老龙头“从唐山到秦皇岛也就两个小时车程,咱们早点走,能多逛一会儿。”一路上,吴作堂不停地给我们介绍沿途的风景和历史典故,从唐山的工业发展讲到秦皇岛的港口文化,滔滔不绝。看得出来,他为了这次接待,提前做了不少功课。
上午10点,我们抵达山海关。站在“天下第一关”的城楼前,看着那巍峨的城墙和苍劲有力的题字,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当年咱们部队在张家口驻防,守护的就是这方土地的安宁。”吴作堂抚摸着城墙上的砖缝,“古人筑城御敌,咱们当兵保家卫国,虽然时代不同,但守护家国的初心是一样的。”
沿着城墙漫步,吴作堂给我们讲起了山海关的历史:“这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起点,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吴三桂就是在这里引清军入关,改变了历史走向。”我们认真地听着,不时提问,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部队听指导员讲历史课的时光。我掏出手机,让导游给大家拍了张合影:“站在天下第一关前合影,意义非凡,回去后要好好珍藏。”
随后,我们来到老龙头景区。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入海处,素有“中华之魂”的美誉。站在澄海楼前,眺望茫茫渤海,海风拂面,让人神清气爽。“当年咱们工兵营也参与过沿海防御工程的建设,虽然不是这里,但看着这长城入海的景象,就想起了当年施工时的场景。”姚玉刚感慨道,“那时候条件艰苦,但一想到是为了国家的海防安全,就浑身是劲。”
在老龙头的练兵场,不知是谁提议:“咱们来走个队列吧,重温一下当年的感觉!”“好啊!”大家纷纷响应。“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熟悉的口令响起,我们立刻挺直腰板,整理衣装,动作虽然不如当年标准,但眼神依旧坚定。“齐步走!”随着口令,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走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军旅岁月。家属们站在一旁,不停地拍照录像,脸上满是自豪。
傍晚时分,我们返回唐山。吴作堂特意安排我们住在靠近南湖公园的酒店,“明天早上可以去南湖公园逛逛,那里以前是采煤沉降区,现在改造成了生态公园,风景特别好。”晚饭后,我们几个战友坐在酒店的院子里聊天,吴作堂给我们泡上了热茶:“这次你们能来唐山,我特别高兴。当年在部队,咱们一起训练、一起执行任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后你们一定要常来,我随时欢迎。”我们握着他的手,连声答应,心中满是感动。
9月17日清晨,我们游览了南湖公园。公园里绿树成荫,湖水清澈,不时有鸟儿飞过。“你们看,那边就是丹凤朝阳广场,是南湖公园的标志性景点。”吴作堂指着远处的雕塑说。我们沿着湖边漫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这难得的惬意时光。“这次聚会真是太圆满了,既见到了老战友,又游览了这么多地方。”我笑着说,“更重要的是,这份战友情又加深了。”
中午12点,我们要返程了。在酒店门口,我们和吴作堂依依不舍地告别。“老伙计,一路顺风!”吴作堂紧紧握着我们的手,眼眶有些泛红。“你也要多保重身体,有空一定要带家人去淮安!”我们齐声说道。车子缓缓开动,吴作堂还站在原地挥手,直到身影渐渐消失在视线中。
返程的路上,车厢里依旧热闹,但更多了几分不舍。大家翻看着这次聚会的照片和视频,回味着这七天的点点滴滴:承德的欢声笑语、唐山的庄严肃穆、战友们的深情厚谊、家属们的温馨陪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次聚会真是太棒了,孙玉国、姜兴他们筹备得太周到了,吴作堂也太热情了。”陈兆田感慨道,“从2016年张家口聚会,到2023年淮安聚会,再到这次承德、唐山之行,每次相聚都让人难忘。”丁建华接过话茬:“是啊,虽然入伍时间不同,但咱们都是工兵营的人,这份情谊是一辈子的。”
在聚会中,我们1977年入伍的新兵一连一班的5个战友,围坐在一起,聊得格外投机。“这次能有5个人参加,太不容易了。”李卫星说,“下次聚会,咱们争取把另外4个也叫上,一个都不能少!”“好!”大家齐声答应,脸上满是期待。军嫂们也在一旁聊着天,分享着这次聚会的见闻和感受。“以前总听老伴说战友情有多深,这次亲身经历了,才真正明白。”我的爱人笑着说,“以后再有聚会,我还来!”
当返程的高铁驶入淮安境内,熟悉的风景映入眼帘。这次为期七天的战友聚会之旅,圆满结束了。但我们心中都清楚,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份在军营中淬炼出的战友情,历经数十年风雨,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愈发醇厚。
回想这次聚会,从承德的欢聚一堂到唐山的凭吊缅怀,从游览名胜古迹到分享人生感悟,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珍贵。孙玉国、姜兴等承德老战友的精心筹备,吴作堂等唐山老战友的热情接待,李留义连长的谆谆教诲,还有各地战友和家属们的真诚陪伴,都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
这次聚会,是继2016年张家口、2023年淮安聚会后的又一次盛会,它再次彰显了当年军中结下的战友情是多么坚不可摧。这份情谊,是寒冬里的暖阳,是困境中的支撑,是晚年时的慰藉。
在此,我们江苏省淮安市的全体战友,真挚地邀请各地的老首长、老战友们,有机会一定要携家人来淮安相聚。我们会像承德、唐山的老战友一样,热情接待每一位亲人。让我们再聚首,再叙战友情,让这份跨越山海、历经岁月的情谊,永远延续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新兵连一班5名新兵右起:陈兆田、刘庆文、李卫星、闫亚东、杨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