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为什么说合作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
答:1、合作学习包括“对子”和“小组”
(1)、对子是2个人,小组3---6人(大脑同时处理4+-1个信息组块),合作中获得的认同感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既能提升记忆力(海马体活跃度加20%)又让人更愿意持续投入,这就是为什么小组、对子解出难题时的快乐感,远高于独自学习。小组成功解决问题时,付隔核释放的多巴胺量是独自学习的两倍,形成强烈的正反馈。伴随而来的乙酰胆碱分泌,会使海马体中的记忆痕迹更深刻。实验显示,小组学习后的知识留存率比独自学习高65%。
(2)、合作学习在观察学伴行为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拟对方的动作和情绪,(无意识模仿)这会使神经同步更精准,加速知识技能内化,形成认知共振。合作学习时的任务分工,相当于给大脑装了双核处理器。(比如一人专注细节推演,一人专注细节核查)
2、学习中的“纠缠态”与“叠加态”
(1)、对子学习中,双方通过语言,非语言交流,建立认知纠缠。一方的思维跃迁,会带动另一方突破。比如,同时喊出答案。小组内形成的集体认知场(类似量子场),能让个体突破原有思维局限。
(2)、当个体遇到理解瓶颈,同伴的不同视角可能提供认知隧道助其突然开窍,类似顿悟时刻的阿尔法脑波爆发,深度合作学习时,小组可能形成暂时的宏观量子态,这解释了为何集体研讨有时能产生远超个体能力之和的原因。
3、最佳实践中的科学配方
(1)、异质(分析型+直觉型,视觉型+听觉型,男生+女生,内心+外向)组合能产生最大“认知势差”驱动知识流动。建议角色转换(讲述者/倾听者)激活不同脑区,时长不超过17分钟(15+2)。大脑负责维持专注的前额叶皮层在持续接收信息约12分钟后活跃度显著下降,信息接收今日衰退期。神经元的“疲劳阈值”是15--18分钟。当大脑处理信息时,数百万神经元同步放电消耗能量,持续倾听消耗的能量与深度思考相当,超过疲劳阈值记忆思考能力大幅降低。
(2)、观点冲突时前额叶皮层会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连接形成,这意味着适度的辩论比和谐一致,更能强化学习。
4、人类大脑皮层中专门有聂叶顶叶联合区负责处理他人意图理解,这是长期进化出的社交学习硬件,当小组讨论时,聂顶联合区会持续激活,使成员能快速解码同伴的思维路径。这种能力在独自学习时完全闲置。
总结:
1、合作学习本质上是在利用群体大脑的联网优势。
2、神经层面,构建了生物性的脑间同步网络,比单独学习,多出一个维度优势。
3、量子层面,大脑微观中的量子振动,参与意识形成,这就是同样的问题,有人能学会,有人不能学会的深层原因。
(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特聘专家 范兆良校长)

作者简介:
范兆良:脑科学教育专家;“科学用脑 高效学习 健康成长”创始人
原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执行董事长
现国培京师教育专家库专家
陕西师范大学课堂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专家团特聘专家
衡水基础教育名师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多所高校特聘客座教授
带出了多位“科学用脑高效学习”金牌老师
把多所地方基础教育薄弱学校通过两三年时间打造成地方名校
把无数个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送入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