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南 大 峪 沟
池国芳
自兰州南行,过临潭,越卓尼,便入了这甘南秘境的腹地。大峪沟静卧于迭山山脉之中,海拔足有三千五百公尺,群山如黛,连绵起伏若天神泼墨。此地山势嵯峨,水色澄碧,真真是“山攒万仞青,水泻千寻玉”的造化奇观。
大峪沟之名,源于其形如巨蟒蜿蜒三十余里。两侧石壁刀削斧劈,是古冰川挪移时留下的刻痕。若问年岁,怕是要追溯到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那时天地初开,洪荒之力将岩层揉搓挤压,终造就这嶙峋筋骨。穿行其间,但见原始云杉直指苍穹,冷杉枝桠间垂挂松萝如仙人须发。林间腐木生苔,厚似绒毯,踩上去悄然无声,唯闻溪水琤琮与红腹角雉的咕咕鸣唱。
四季在此挥洒得格外浓烈。春来冰雪初融,杜鹃漫山燃起粉紫烟霞,藏语谓之“盖乃”(花神)撒播吉祥;夏日绿浪翻涌,白龙江源头雪水奔涌,牧民们赶着牦牛转场,悠长“拉伊”山歌惊起旱獭探头;秋深则层林尽染,枫槭如火,黄杨鎏金,青冈墨绿,分明是天神打翻了调色盘;冬雪封山时,冰瀑凝成千百玉柱,岩羊踏雪留下的蹄印,转眼就被六角琼花轻轻掩去。
林深处有熊豹潜行,雪线上有蓝马鸡踱步。采药人曾见雪莲在海拔四千米处绽开皎白,老猎户传说崖壁金雕展翼可蔽半亩云影。这里万物生长自有法度,冷杉知晓何时吐纳云雾,虫草懂得怎样破土迎春。藏族阿妈煨桑时总念叨:“山神仁钦的智慧,都藏在每片树叶的脉络里哩。”
自古文人墨客行至此处,无不魂摇心折。传说唐代吐蕃使臣经此入长安,留下“迭山横雪界九州”的慨叹;清代诗人赵维仁曾赋诗“千峰攒翠倚天孤,万壑争流大地苏”,字句间犹见当年震撼。而今科考队带着仪器穿行古道,测出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三万粒,老向导却笑指经幡:“我们早就知道,风每吹动一次幡角,就把祝福送上天一次。”
我立于观音眺台极目,见藏寨炊烟与山岚交融,青稞田如绿绸铺展。穿藏袍的孩童追逐溪鱼,鬓插野花的姑娘采摘蕨麻。忽悟这千年和谐,原非征服自然而是顺应天时——筑屋取石不破山形,引渠溉田不伤水脉,就连转经筒的转动,也暗合地球自转的韵律。
临别时掬饮山泉,清甜沁入五脏六腑。忽见岩壁天然形成六字真言模样,方知天地本就是最深奥的经卷。遂填词一阕以志:
沁园春·大峪沟
迭嶂擎天,
冰壑龙吟,
太古遗痕。
看云裁雪帛,
缝山缀玉;
风梳林海,
叠翠堆银。
鹿饮寒潭,
鹰巡绝壁,
百转溪声说岁轮。
经幡动,
把真言遍系,
天地灵根。
谁将鬼斧深抡?
凿万仞屏峰守秘境。
有牧歌穿雾,
牦牛啮草;
松烟融月,
藏寨迎暾。
石印经文,
岩生贝叶,
悟得洪荒大智存。
回眸处,
正千山暮雪,
一盏乾坤。
——大峪沟不语,却道尽宇宙生生不息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