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了,天色清朗如洗。我那小姑的猕猴桃园里,枝叶扶疏间已挂满了毛茸茸的果实,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小姑忙碌的身影。
小姑今年七十有五,银发在秋阳下闪着光。她提着竹筐,在藤架间穿梭,手法娴熟地摘取成熟的果子。那双手,青筋微突,却稳当得很,一捏一转,猕猴桃便落入筐中,竟无一失手。她不时直起腰来,拭去额角的汗珠,嘴角却始终含着一抹笑意。
园边的空地上,纸箱堆叠如山。小姑将摘下的果子逐个用软纸包裹,小心翼翼地排入箱中,像是在安置熟睡的婴孩。装满了,便蹒跚着推向那辆老旧的三轮车。车轮碾过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和着园中秋虫的鸣叫,竟合成了一支收获的交响。
快递站的小伙子早已认得她了,每次见她来,必先迎上去:“老太太,今日又这许多?”小姑便笑,眼角皱起深深的纹路:“不多不多,都是老主顾要的。”她点数、填单、付款,一套流程熟练得叫人心疼。一切妥帖后,方才坐在站前的石阶上,掏出布包里的水壶,小口小口地啜着。
表弟表妹常从海南、西安赶回家,见他们妈妈如此辛苦,总要埋怨:“妈,别种这些了,我们又不是养不起您。”小姑却不以为然,一面包装果子一面道:“你们有你们的日子,我也有我的。这园子陪了我好多年了,加起来比你们陪我的时间还多哩。”说罢自己先笑起来,那笑声清朗,竟不似古稀之人。
我也曾劝过,说些安享晚年的话。小姑正色道:“你们总说要享福,殊不知干活就是享福。我能动一天,就自己挣一天,心里踏实。”她指着满园的猕猴桃,“这些果子,换来的不止是钱,更是个念想。你们吃着我种的果,就像我还护着你们似的。”
夕阳西下时,小姑终于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她坐在园中小凳上,看着装满果子的纸箱,目光柔和如水的。这时节的风已有凉意,吹动她花白的发丝,她却浑然不觉,只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
我忽然明白,小姑的坚持,非为生计,实是心之所安。于儿女而言,父母安闲便是福;于父母而言,能为自己、为子女做些事,才是真正的福气。两下里都是爱的意思,只是表达不同罢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秋日的田野间,多少白发人仍在劳作,就像我的老妈老爸一样...
他们弯腰的姿态,仿佛是对大地最深的敬礼。忽然了悟:劳动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仪式?在这些老人身上,我看见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勉与坚韧,那是任何安逸都不能消磨的精神气韵。
小姑寄来的猕猴桃,我收到了一箱。打开时,清香扑鼻。削开一个,果肉碧绿如玉,咬下去,酸甜的汁液盈满口腔——这是秋天的味道,也是劳动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在秋天的园子里收获自己亲手种下的果实,大抵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了。
作者简介
李晓梅,陕西商洛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多种杂志报刊和微刊。文学观:读书写作是我抚慰心灵的一种方式,也是与这个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 写于2025年9月20日上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