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儿归(小说连载)
作者:钟奎华
第四集 帐目与搜索
(接上一集)杜二哥坐在红木家具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扶手。那套红木家具是他年轻时跑运输赚的第一笔大钱买的,如今却成了他焦虑时的依靠。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低沉而沙哑:“公司有内外账这事儿,他半年前跟我提过一嘴,说外账是给税务局看的,内账才是真实的收支。当时我还劝他,这种事少掺和,小心惹麻烦,他说老板信得过他,没事的。”
杜嫂坐在一旁的小茶几边,指尖轻轻划过茶几上的木纹,那是她嫁过来时陪嫁的家具,如今上面已经有了细小的划痕。她的声音柔和却坚定:“他是财务,每天跟钱打交道,老板把保险柜的钥匙都交给他了。我总劝他别太实在,多留个心眼,可他总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现在出了这事,我真怕他是被人坑了。”
山姨丈端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他的头发已经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他是家族里年纪最大的长辈,见多识广,此刻正眯着眼睛思考:“依我看,他肯定是遇到了难处,要么是账上出了问题,怕被老板追责;要么是跟人起了矛盾,想躲一阵子。他心里烦,又不想跟家里说,才会偷偷走的。”
杜二哥闻言,眼眶微微发红,他抬起头,看向山姨丈,嘴角勉强挤出一丝苦笑:“@山姨丈,您说得对,这是最可能的情况,可也是我最不想面对的。他要是真的在账上出了问题,我们就算砸锅卖铁,也得帮他把钱还上,可他为什么连说都不说一声就走呢?”
杜嫂轻轻叹了口气,目光落在窗外的老荔枝树上,那是杜义尚小时候最喜欢爬的树:“希望他只是一时想不开,等想通了就回来了。我们一家人,从来没指望他大富大贵,只要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强。”
杜家人的焦虑像院子里的藤蔓,一点点蔓延开来。杜义尚的名字,成了每个人心头最沉重的牵挂 —— 他有没有吃饭?有没有地方住?会不会遇到坏人?
在杜家的小客厅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大家围坐在电视机旁,手机屏幕亮着,却没人有心思看。每个人的眼睛都盯着门口,盼着下一秒就能看到杜义尚推门进来。
“利利,你再想想,你真的没有杜义尚的 QQ 号吗?他以前不是总用 QQ 跟你打游戏吗?” 姨丈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是做汽车贴膜音响生意的,手上还沾着些许贴膜的胶水,却丝毫不在意。
利利挠了挠头,脸上满是无奈:“我试过了,他的 QQ 号 last online 还是半个月前,我发了好多消息,都没回。而且他的空间也锁了,看不到以前的动态。”
杜桦是杜义尚的堂哥,他坐在一旁,手里拿着杜义尚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笑得阳光灿烂:“我也联系了他的几个大学同学,都说最近没跟他联系。不过大家放心,只要有一点消息,我立刻在群里说,不会耽误的。”
杜二哥默默点头,他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过儿子的照片,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他想起儿子小时候,第一次骑自行车摔破了膝盖,哭着跑回家,却还强忍着眼泪说 “不疼”;想起儿子考上大学时,拿着录取通知书,兴奋地跟他说 “爸,我以后要让你和妈过上好日子”;想起儿子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发工资,给家里买了新的洗衣机…… 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回放,可现在,儿子却不见了。
魏明贤是杜义尚的同事,她突然在群里发消息,语气里满是担忧:“经侦大队已经立案了,但是现在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听我做警察的表哥说,网上追逃是最快的办法,只要他用身份证买票、住酒店,就能查到。对了,叔叔说杜义尚走的时候拿了两个行李箱,但是我昨天在公司附近的监控里看到,他锁车离开时是空着手的,行李箱可能放在别的地方了,或者被人拿走了。我们不能排除他被诈骗或者控制的可能。”
姨丈立刻接话,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坚定:“对,要是他步行离开停车场,下一个路口的监控肯定能拍到他。而且如果他被人骗了,行李箱说不定在骗子的车上,我们可以让警察查一下停车场附近的车辆进出记录。”
大家纷纷点头,有人说要去停车场附近的商铺调监控,有人说要去车管所查最近的车辆过户信息。夜色渐深,客厅里的灯却依旧亮着,每个人都在为寻找杜义尚努力着 ——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们也不会放弃。
杜家的楼房里,灯光昏黄而温暖,却照不进每个人心中的阴霾。杜二哥站在窗边,望着远处的路灯,那些灯光像一颗颗孤独的星星,在黑暗中闪烁。他在群里发消息:“@魏明贤 我们已经跟派出所的人说了,他们会尽快把杜义尚的信息录入网上追逃系统,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杜大姑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是杜义尚的个人信息和照片:“办好了,办好了!我已经把杜义尚的信息上传到公安网的追逃系统了,现在正在封他的银行账户,防止他的钱被人转走。网上追逃一旦生效,只要他用身份证,就能立刻定位到他,应该很快就会有消息的。”
杜二哥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希望:“拍照了吗?把立案通知书和追逃信息拍下来发群里,我们也好留个底,万一以后需要用呢?”
杜大姑连忙点头,拿起手机拍照:“拍了拍了,我现在就发群里。大家放心,网上追逃的效率很高,只要他还在国内,肯定能找到他。”
“档案号有吗?” 杜二哥继续追问,他知道这些细节都很重要,不能马虎。
“有,档案号是 J441234000202401450001,我已经记下来了,大家也可以存一下,以后跟警察沟通的时候用得上。” 杜大姑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轻松,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群里的消息又多了起来,有人说要去银行查杜义尚的账户流水,有人说要去电信公司查他的通话记录。夜色更浓了,可杜家人的心里,却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 —— 儿子,我们一定会找到你,你一定要平安。
腊月十六的清晨,广州山区的寒气还没散,杜二哥就揣着热乎乎的豆浆,踩着露水往宁西派出所赶。前一天做完笔录,民警说会把杜义尚的信息录入天网系统,可直到现在还没消息,他实在坐不住。
派出所的铁门刚打开,负责此案的王警官就迎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叠打印纸:“杜大哥,你来得正好。我们查到杜义尚的身份证,在腊月十四凌晨,在白殿县的一家网吧用过。”
杜二哥的心脏猛地一跳,豆浆杯都差点没拿稳:“网吧?他去网吧干啥?跟人见面了吗?”
“监控里只看到他一个人,在网吧待了两个小时,好像在跟人视频聊天,具体聊啥看不清。” 王警官把监控截图递给他,画面里的杜义尚穿着黑色外套,低着头,头发遮住了大半张脸,“我们还查到,他从网吧出来后,去了附近的 ATM 机,取了五千块现金,之后就没踪迹了。”
杜二哥盯着截图,手指微微发颤:“那…… 那能查到他视频的对象是谁吗?”
“很难,网吧的网络是公用的,IP 地址很乱。不过我们已经联系了白殿县的警方,让他们去网吧附近走访,看看有没有目击者。” 王警官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也别太急,只要他还在用身份证,我们总能找到他。”
从派出所出来,杜二哥立刻把消息发到群里。小舅看到消息,第一时间回复:“网吧?会不会是跟那个同学李哲联系?我再试试加李哲的微信,之前他一直没通过。”
杜嫂在家收拾杜义尚的房间时,突然在衣柜的角落,发现了一个尘封的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沓信纸,全是杜义尚写给林晓的信,却没寄出去。最上面的一封,字迹潦草:“晓晓,我知道你觉得我没本事,可我会努力的。等我赚够了钱,我们就去新加坡,好不好?”
杜嫂拿着信纸,眼泪止不住地流。她赶紧把信拍下来发到群里:“你们看,义尚早就想跟林晓去新加坡了,他拿公司的钱,会不会是为了跟林晓私奔?”
群里瞬间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魏明贤回复:“林晓上周四去新加坡,义尚周五就走,时间对得上。可林晓跟我说,她去新加坡只是旅游,根本没跟义尚说过要私奔。”
“那义尚就是一厢情愿?” 杜二哥的声音里满是无奈,“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傻?”
小舅突然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李哲通过我的好友申请了!他说义尚腊月十三晚上跟他联系过,说要去深圳找朋友,还让他帮忙把车停在小区附近,没提去新加坡的事。”
线索像一团乱麻,绕得所有人都心慌。杜二哥坐在路边的石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突然想起杜义尚小时候的样子 —— 每次做错事,都会躲在门后,等着他去哄。可现在,孩子长大了,却躲到了他找不到的地方。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深圳的一个陌生号码。杜二哥赶紧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请问是杜义尚的父亲吗?我是他在深圳的朋友,他现在在我这儿,情绪不太好,你们能来接他吗?”
杜二哥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声音带着哭腔:“能!能!我们马上就去!你能把地址发给我吗?”
挂了电话,他立刻在群里发消息:“找到义尚了!他在深圳!我们现在就去接他!”
群里的消息瞬间炸了锅,有人说要一起去,有人说要准备好饭菜,有人说要去车站接他们。杜二哥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 —— 不管怎么样,儿子总算有消息了。(请看下集)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深耕教育领域多年,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也是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文学与民间文艺领域均有深耕。自年轻时便痴迷文学创作,至今已坚持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深情都融入文字之中。
他的作品多以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为题材,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情感真挚动人,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字里行间都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岭南大地的独特魅力。其作品多次发表于《增城日报》《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澧水之水》《荔乡情》《丹荔》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其中《派潭墟镇老裁缝》《故乡的榕树》《派潭河的记忆》等多篇征文,在各类文学比赛中获奖,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民间文艺工作,担任《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承岭南民间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的历史与文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伯公艮传》,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民间故事,为岭南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