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儿归(小说连载)
作者:钟奎华
第五集 迷雾与追踪
(接上一集)腊月十六的清晨,广州山区的寒气裹着潮湿的雾霭,像一张浸了水的棉絮,压得派潭镇喘不过气。杜二哥揣着巷口早餐铺刚煮好的豆浆,搪瓷杯壁的温度透过粗布手套渗进来,却暖不透他心里的冰。前一天在宁西派出所做完笔录,民警说会把杜义尚的信息录入天网系统,可直到天蒙蒙亮,手机还是静得可怕。他实在坐不住,揣着豆浆就往派出所跑,哪怕早一分钟得到消息,也能少一分煎熬。
派出所的铁门刚拉开一道缝,负责此案的王警官就迎了出来,眼眶里的红血丝像爬了层蛛网 —— 显然又是熬了通宵。他手里捏着一叠打印纸,纸边被晨露浸得发卷,递到杜二哥面前时,指尖还带着凉意:“杜大哥,有新线索了。我们查到义尚的身份证,腊月十四凌晨一点二十七分,在白殿县‘星光网吧’刷过卡。”
“网吧?” 杜二哥的心脏猛地撞了下肋骨,手里的豆浆晃出几滴,溅在裤腿上也没察觉,“他去网吧干啥?跟人见面了没?监控里能看着不?”
王警官把一张监控截图递给他,像素不算清晰,却能看清角落里的身影 —— 杜义尚穿着件黑色连帽外套,帽子压得低低的,头发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紧抿的嘴角。“监控里就他一个人,找了个靠墙角的位置,对着屏幕坐了俩小时,看动作像是在视频聊天,但太远了,听不见说话,也看不清对面是谁。” 他又递过另一张截图,是 ATM 机的监控,“从网吧出来后,他去了隔壁巷的农商行 ATM 机,取了五千块现金,之后就没再用身份证留下痕迹了。”
杜二哥盯着截图里儿子模糊的侧脸,指腹反复摩挲着纸面,像是想把那冰冷的像素焐热。“那…… 能查到他视频的对象不?网吧的监控能不能调近点,看看他电脑屏幕?”
“难。” 王警官摇了摇头,语气里满是无奈,“那家网吧是老场子,用的是公用 WiFi,IP 地址跳得乱,查不到具体聊天对象。监控设备也旧,调近了全是马赛克。不过我们已经联系了白殿县的同事,让他们去网吧周边走访,问问杂货店老板、环卫工人,看看有没有人见过义尚,或者知道他往哪走了。”
王警官拍了拍杜二哥的肩膀,掌心的力度带着安抚:“你别太急,只要他还在用身份证、银行卡,天网总能抓着痕迹。我们这边也盯着,一有消息立马通知你。”
从派出所出来,晨雾渐渐散了些,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樟树枝,在地上投下碎碎的光斑。杜二哥没心思看风景,蹲在路边就把消息发到 “寻找杜义尚群” 里,手指抖得连标点都打错了:“各位至亲!刚从派出所回来,义尚腊月十四凌晨在白殿县星光网吧用了身份证,待了两小时,还取了五千块现金!有谁认识白殿县的人,帮忙打听下网吧周边情况不?”
消息发出去没半分钟,小舅的回复就跳了出来,语音里带着电流声,像是在往外面跑:“网吧?会不会是跟李哲联系?之前加他微信一直没通过,我再试试!顺便问问他知不知道星光网吧在哪!”
杜嫂在家收拾杜义尚的房间时,本是想把儿子的脏衣服找出来洗,却在衣柜最里面的角落,摸到个冰凉的铁盒子 —— 那是杜义尚小时候装弹珠的盒子,后来他长大了,就用来装些不让人碰的私密东西。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打开了,里面没有弹珠,只有一沓折得整整齐齐的信纸,全是没寄出去的信,信封上都印着 “派潭中学” 的抬头。
最上面的一封,字迹潦草得有些变形,墨水晕开了几处,像是写的时候手在抖:“晓晓,我知道你总说我没本事,赚不到大钱,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可我在努力,每天加班到十点,就是想攒够钱带你去新加坡。你说过喜欢那边的海,等我攒够五万块,我们就去,好不好?”
再往后翻,每封信里都藏着小心翼翼的委屈:“今天跟爸妈提了想跟你去新加坡,他们骂我不懂事,说我疯了……”“公司这个月发了三千奖金,我偷偷存起来了,离我们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晓晓,你最近不怎么理我,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
杜嫂拿着信纸,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信纸上,把早已干透的墨水晕得更开。她赶紧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群里,声音带着哭腔:“你们看…… 义尚早就想跟林晓去新加坡了!他拿公司的钱,会不会是为了跟林晓私奔?他怕我们不同意,才偷偷走的……”
群里瞬间静了,连平时最活跃的杜仕都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魏明贤的消息才慢慢跳出来:“林晓上周四确实去了新加坡,但她跟我说只是去旅游,还说早就跟义尚提了分手,根本没说过要私奔…… 义尚他…… 会不会是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 杜二哥的声音从群里传出来,带着浓浓的无奈,“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傻?人家都不喜欢他了,他还非要凑上去,甚至拿公司的钱……”
就在大家都陷在沉默里时,小舅突然发了条语音,声音里满是惊喜:“李哲通过我好友申请了!他说义尚腊月十三晚上跟他联系过,说要去深圳找个朋友,让李哲帮忙把车停在小区附近的停车场,没提去新加坡的事!李哲还说,义尚当时语气怪怪的,问他啥也不说,就说‘以后可能不回来了’。”
线索像一团乱麻,刚理出点头绪,又被新的疑问缠住。杜二哥坐在路边的石阶上,看着来往的人 —— 卖菜的阿婆背着竹筐,上学的孩子追着打闹,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烟火气,只有他像被丢在了原地。他突然想起杜义尚小时候的样子:每次做错事,都会躲在门后露出半个脑袋,等着他去哄;每次考了好成绩,都会把奖状举得高高的,盼着他夸一句 “儿子真棒”。可现在,孩子长大了,却躲到了他找不到的地方,连一句解释都不肯给。
风裹着寒气吹过来,杜二哥打了个寒颤,刚想把豆浆喝了暖暖身子,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是个陌生的深圳号码,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赶紧接起,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喂?请问是……”
“请问是杜义尚的父亲吗?” 电话那头是个年轻男人的声音,语气很温和,“我是他朋友张伟,在深圳认识的。义尚现在在我这儿,情绪不太好,不愿意跟家里联系,我劝了他好几天,他才同意让我给你们打电话。你们能来接他吗?”
杜二哥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顺着脸颊砸在衣襟上,冰凉一片。他哽咽着,连话都说不完整:“能!能!我们马上就去!你…… 你把地址发给我,我现在就订票,立刻过去!”
挂了电话,他手抖着把地址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然后在群里发了条消息,每个字都带着哭腔,却又满是希望:“找到义尚了!他在深圳!在他朋友张伟那儿!我们现在就去接他!大家放心!”
群里的消息瞬间炸了锅:“太好了!总算找到人了!”“二哥你们路上注意安全,需要帮忙就说!”“我去买些义尚爱吃的绿豆糕,等他回来!”“我去车站接你们!”
杜二哥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他站起身,把没喝完的豆浆丢进垃圾桶,脚步轻快地往家走 —— 不管儿子之前做了什么,只要人平安,就有希望。阳光渐渐升得高了,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团圆的路。(请看下集)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深耕教育领域多年,桃李满天下。同时,他也是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文学与民间文艺领域均有深耕。自年轻时便痴迷文学创作,至今已坚持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将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深情都融入文字之中。
他的作品多以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为题材,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情感真挚动人,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字里行间都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岭南大地的独特魅力。其作品多次发表于《增城日报》《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澧水之水》《荔乡情》《丹荔》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其中《派潭墟镇老裁缝》《故乡的榕树》《派潭河的记忆》等多篇征文,在各类文学比赛中获奖,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民间文艺工作,担任《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承岭南民间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岭南的历史与文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伯公艮传》,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民间故事,为岭南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