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成都
——北斗柱下听仙语
作者/重阳
成都的西隅,两公里半径内,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省博物院、散花楼、琴台路、文化公园、青羊宫、少年宫、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等景点皆集中于此,古今交错如织锦。我常徒步丈量这里,边走边思,每一步都踏在千年文脉上。锦江畔三根兀立的红砂石柱,每每令我驻足——它们静默如偈,风化如史,在车水马龙的一环路旁,守护一段几近湮没的仙家往事。
三根红沙石柱呈“品”字而立,最高者三米还多,有接通天地之气势。红砂岩表面已被时光啃噬出蜂窝状的伤痕,只有西侧一面上还能分辨出“上玉皇本行集经”七字,笔势遒劲,恍见道人铁指力透石背之功夫。我忽忆起旧日临帖时,曾临过赵孟頫小楷《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原来这石柱前确应有“高”字,现在湮没了,这似乎正合道门秘法——总要缺那一诀,更教人顿生寻幽探微之心。
地面立着一块简介牌,大意是:这三根石柱为清代青羊宫门首“北斗七星柱”的遗物。清代道士按北斗形制立柱七根,成“七星阵列”,有镇地脉、伏邪魔、克水患之大用。道教历来崇尚北斗七星君,说他掌管着人间生死福祸。想当年法阵初成时,一定是香缭符飞,道士踏罡步斗,将百姓祈愿凝于石柱。特殊年代“破四旧”时,石柱被推入河道。1997年,府南河改造清理,发掘出来三根石柱,重立于现址。想那个年代,七星柱被推入江中时的轰然水花,该是怎样的道消魔长?简介说三根石柱高度分别为2.59米、3.77米、3.89米,这数字,定是暗合天地术数,我等愚人哪能知其究竟。石柱沉水四十载,唯有这三根,或许反而得了水精滋润,不肯随波而去。重见天日后立于此处,继续护佑着锦江两岸。
对岸,隔江与赵渭滨墓相望。抗日将领忠魂与道教法柱隔水相守,恰似阴阳互济,仙凡对话。江风过处,恍惚听见昔日望仙桥上的喧哗——“二月间,会神仙”,成都老少聚此凭栏,祈盼着能窥见云中仙袂。如今桥已不存,唯余“望仙场”这个地名,如道场残符,飘零在市井烟火里。
抚柱细观,蘑菇状柱头圆钝如未绽之莲苞。我常于黄昏至此,看车灯流光掠过石柱沧桑的表面。现代都市霓虹与古代法物在此奇异交融,恍见道士青袍与西装革履擦肩而过。附近青羊宫钟声传来,文化公园的笑语飘至,琴台路的火锅味入鼻,竟不觉违和。成都之妙,正在于此——千年道脉从未断绝,只是化入茶香牌局火锅味,变作闲庭信步时的偶一抬眼。
三根残柱旁,时常能见到老者静坐垂钓,恍若姜尚再世,在这神仙都会,谁又不是大隐于市的修道之人?忽然悟到:这三根残柱,恰似北斗七星中最亮的“天枢、天璇、天玑”三星。纵然其余四星隐没了,有这三光引路,仍可辨清仙凡之界。每次驻足凝望,仿佛能听见石柱无声诵经——不是超度亡魂,而是度化这浮躁人间。唯愿北斗星光永照锦江,让这座城永远保有聚仙气而问道的从容。
(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