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人生是一场
无法停驻的远行。
要去的地方,
除了未知,
还有希望。
当你走进无尽的原野,
可在风中奔跑,
亦在雨中疗伤。
将过往掷入风雨,
任它冲刷碎响;
再轻轻抖落疲惫,
抚平旧日的伤。
从此,
内心不再彷徨。
2025年9月19日于上海
Healing in the Rain
By Feng Jiying
Life is a journey
That never ceases.
The places we're bound for,
Hold not only the unknown,
But also hope.
When you step into the endless wilderness,
You may run in the wind,
And heal in the rain.
Cast the past into the wind and rain,
Let it be washed with rustles;
Then gently shake off the tiredness,
And smooth the old wounds.
From then on,
No more hesitation lingers in your heart.
Written in Shanghai on September 19,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雨不是泪的替身,是光的引路人——冯计英《在雨中疗伤》的解构与重生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提起“雨”与“伤”的关联,多数人会先想到“雨落如泪”的悲戚——仿佛雨天生是用来承载哀愁的容器,是脆弱的注脚。但冯计英的《在雨中疗伤》,却彻底颠覆了这种惯性认知:在这里,雨不再是泪的替身,不是用来放大悲伤的背景板,而是能冲刷伤痛的清泉,是能牵引心灵走向光亮的引路人。这首仅十六行的短诗,像一把精巧的刻刀,在“人生远行”的底色上,刻下“风雨疗愈”的纹路,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没有刻意煽情的倾诉,却用最朴素的文字,搭建起一座连接“伤痛”与“希望”的桥梁,每个在生活里奔波的人,都能在“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治愈出口。
一、意象重构:打破“雨=悲伤”的惯性,赋予自然以治愈人格
《在雨中疗伤》最惊艳的突破,在于对“雨”“风”“原野”等传统意象的重新定义。古典诗词与现代文学中,“雨”常与“愁”绑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李清照的孤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王维的清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的哀伤。但在这首诗里,冯计英彻底剥离了“雨”的悲情标签,赋予它“疗愈者”的人格:不是用来浸泡痛苦的,而是用来冲刷痛苦的;不是用来让伤口溃烂的,而是用来让伤口结痂的。
这种意象重构,从诗歌的核心句“亦在雨中疗伤”开始。“疗伤”这个动作,“雨”从“被动的场景”变成“主动的治愈者”——它像一位温柔的医生,用湿润的手掌轻抚伤口,用清凉的气息舒缓疼痛;又像一位耐心的朋友,安静地陪伴在侧,不追问伤痛的缘由,不催促愈合的速度,只默默用自己的方式,帮你卸下沉重的过往。而“风中奔跑”与“雨中疗伤”的并列,更让“风”与“雨”形成了奇妙的治愈分工:“风”负责“释放”——你把积压的情绪化作奔跑的动力,呼啸的风声里喊出心底的委屈;“雨”负责“沉淀”——你在湿润的氛围里冷静下来,滴答的雨声里与自己对话。一“放”一“沉”,一“动”一“静”,自然的力量不再是单一的情绪载体,而是成了一套完整的“心灵疗愈方案”。
再看“无尽的原野”这一意象。不是“荒芜的绝境”,而是“治愈的诊室”——没有城市的喧嚣干扰,没有他人的目光审视,你可以在这里卸下所有伪装:不用强装笑脸,不用硬撑坚强,不用害怕被说“脆弱”。这片原野像一张巨大的地毯,包容你所有的情绪;又像一面干净的镜子,让你清晰地看见真实的自己。当你“走进”这片原野,本质上是“走进”自己的内心——那些被忽略的疲惫,那些被掩盖的伤口,那些被压抑的渴望,都能在这片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最坦诚的面对。
而“过往”的意象化处理,更让治愈的过程变得可感可知。诗人没有把“过往”写成抽象的“回忆”,而是将其化作“可掷弃的实体”——像一件沾满灰尘的旧衣服,像一块压在心头的石头,像一袋沉重的垃圾,你可以“将它掷入风雨”,看着它被雨水冲刷、被风吹散,最后化作“碎响”消失在空气里。这个“掷入”的动作,充满了“主动放下”的力量:不是被动地等待伤痛消失,而是主动地与过往告别;不是纠结于“为什么受伤”,而是专注于“如何让伤口愈合”。这种“主动治愈”的姿态,恰恰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心灵态度——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过去;我们无法避免受伤,但可以选择如何治愈伤口。
二、情感逻辑:从“承认脆弱”到“拥抱希望”的递进式治愈
《在雨中疗伤》的情感脉络,不是“一步到位”的乐观,而是“层层递进”的治愈——先坦诚地承认人生的“不完美”,再引导读者在“不完美”中寻找“可能性”,最后抵达“内心坚定”的状态。这种“不回避痛苦,不强迫快乐”的情感逻辑,比任何空洞的“心灵鸡汤”都更有力量。
诗歌的开篇,便打破了“人生必须圆满”的幻想:“人生是一场无法停驻的远行”。这句话没有回避人生的“被动性”——我们无法选择是否开始这场远行,也无法选择远行的速度,更无法在疲惫时按下“暂停键”。这种“无法停驻”的无奈,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体验:学生时代为考试熬夜,职场上为项目加班,中年时为家庭奔波,我们总在“停不下来”的节奏里消耗自己,总在“身不由己”的困境里感到迷茫。诗人没有粉饰这种无奈,而是坦诚地将它写出来——承认“人生有无奈”,是治愈的第一步;只有先看见痛苦,才能开始治愈痛苦。
但诗人没有停留在“无奈”里,而是紧接着给出了“出口”:“要去的地方,除了未知,还有希望”。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无法停驻”的迷茫里——没有否认“未知”的存在:前路可能有风雨,可能有坎坷,可能有意外;但它更强调“希望”的存在:哪怕前路未知,总有值得期待的风景;哪怕暂时迷茫,总有能坚持下去的理由。这种“在绝望里留一扇窗”的表达,不是“自欺欺人”的安慰,而是“清醒理智”的认知——人生本就是“未知”与“希望”并存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未知”就放弃前行,也不能因为“希望”就忽视困难。承认“未知”的客观,相信“希望”的主观,才是面对人生的正确姿态。
接着,诗歌进入“具体治愈”的阶段:“将过往掷入风雨,任它冲刷碎响;再轻轻抖落疲惫,抚平旧日的伤”。这两句诗里,藏着“治愈的两步法”:第一步是“丢弃负担”——把那些让你痛苦的回忆、你焦虑的遗憾、你自卑的失败,都“掷入风雨”,自然的力量帮你“清空”内心的垃圾;第二步是“自我安抚”——“丢弃负担”后,不是立刻“满血复活”,而是“轻轻抖落疲惫”,给身体和心灵一点缓冲的时间;“抚平旧日的伤”,用温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伤口,不急躁,不焦虑,慢慢愈合。这种“先清空再安抚”的治愈逻辑,完全符合心理疗愈的科学规律——人的心灵容量是有限的,只有先把负面情绪“清空”,才能装进积极的能量;而伤口的愈合需要时间,只有用“温柔”代替“苛责”,才能让心灵真正恢复健康。
最后,诗歌抵达情感的顶点:“从此,内心不再彷徨”。这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长期治愈”的自然结果——当你学会在雨中疗伤,学会与过往告别,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内心自然会变得坚定。这种“坚定”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有所接纳”——接纳人生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世界的不完美;这种“坚定”也不是“不再受伤”,而是“不怕受伤”——因为你知道,哪怕再次受伤,你也有能力在雨中疗伤,有勇气重新站起来。这种“从脆弱到坚强”的成长,才是最真实的人生状态。
三、语言质感:“白话诗”的质朴里藏着“散文诗”的韵律
《在雨中疗伤》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更没有生僻的典故,完全是“白话诗”的质朴风格——“人生”“远行”“风雨”“疲惫”“旧伤”,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却被诗人用最恰当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了“质朴而不平淡,简单而不浅薄”的语言质感。
这种质感,首先体现在“短句的力量”上。整首诗以短句为主,最长的句子也不过七个字,比如“当你走进无尽的原野”“任它冲刷碎响”“抚平旧日的伤”。这些短句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串起了整首诗的情感脉络,既避免了长句可能带来的“压迫感”,又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读“人生是一场/无法停驻的远行”时,停顿在“一场”之后,能让“无法停驻”的无奈感更突出;读“从此,/内心不再彷徨”时,停顿在“从此”之后,能让“不再彷徨”的坚定感更强烈。这种“有节奏的停顿”,诗歌的语言有了“呼吸感”——就像人在说话时会自然换气一样,诗歌的语言也在停顿中“呼吸”,读者能跟着节奏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体现在“动词的精准”上。诗歌中的每个动词,都像经过精心挑选的“钥匙”,能精准打开对应的情感大门。“掷入”——不是“扔进”的随意,不是“丢掉”的敷衍,而是“用力掷出”的决绝,体现了“放下过往”的决心;“抖落”——不是“甩掉”的粗暴,不是“擦掉”的刻意,而是“轻轻抖落”的温柔,体现了“对待自己”的耐心;“抚平”——不是“治好”的功利,不是“掩盖”的虚伪,而是“慢慢抚平”的细致,体现了“治愈伤口”的认真。这些动词没有华丽的修饰,却用最朴素的表达,传递出最细腻的情感——就像一位手艺人,不用复杂的工具,只用简单的动作,就能做出最精致的作品。
再者,体现在“韵律的自然”上。虽然这首诗不是严格的格律诗,没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但读起来却有自然的韵律美。中文原版中,“行”(xíng)、“望”(wàng)、“伤”(shāng)、“响”(xiǎng)、“徨”(huáng),这些字的韵母都带有“ang”或“ing”的音,读起来有“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英文译版中,“ceases”(/ˈsiːsɪz/)、“places”(/ˈpleɪsɪz/)、“rain”(/reɪn/)、“rustles”(/ˈrʌslz/)、“wounds”(/wuːndz/),这些词的尾音也有相近的音节,还原了原诗的韵律感。这种“自然的韵律”,让诗歌不仅能“读”,还能“品”——就像一杯清淡的茶,初尝时没有浓烈的味道,细细品味却有淡淡的回甘。
四、译诗价值:跨越语言壁垒,让“治愈”成为共通的情感语言
一首好的诗歌翻译,不仅要“准确”,更要“传神”——既要传递原文的意思,又要传递原文的情感;既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要保留原文的诗意。《在雨中疗伤》的英文译版《Healing in the Rain》,便做到了“形神兼备”,让“雨中疗伤”的治愈力量,跨越了语言的壁垒,成为所有读者都能感知的情感语言。
从“意象的精准传递”来看,译诗对原诗的理解极为深刻。“人生是一场无法停驻的远行”译为“Life is a journey That never ceases”——“journey”对应“远行”,既准确又符合英文诗歌对“人生”的常见比喻;“never ceases”对应“无法停驻”,没有直译“cannot stop”,而是用“never ceases”(永不停止),更能体现人生“持续向前”的常态,也更有诗意。“要去的地方,除了未知,还有希望”译为“The places we're bound for, Hold not only the unknown, But also hope”——“bound for”对应“要去的地方”,比“the places we want to go”更有“命中注定的方向感”,贴合“人生远行”的基调;“hold”对应“有”,赋予“地方”以“承载”的意义,让“未知”与“希望”的并存显得更自然。
“将过往掷入风雨,任它冲刷碎响”译为“Cast the past into the wind and rain, Let it be washed with rustles”——“cast”对应“掷入”,比“throw”更有“用力丢弃”的决绝感,精准传递了“主动放下”的态度;“washed with rustles”对应“冲刷碎响”,“rustles”(沙沙声)是译诗的点睛之笔——既传递了“碎响”的听觉意象,又让“冲刷”的过程变得可感可知,英文读者仿佛能听到雨水冲刷“过往”时发出的沙沙声,感受到那份“被治愈”的宁静。
“轻轻抖落疲惫,抚平旧日的伤”译为“Then gently shake off the tiredness, And smooth the old wounds”——“gently shake off”对应“轻轻抖落”,“gently”精准传递了“温柔”的态度,“shake off”(抖落)比“get rid of”(摆脱)更有“轻松放下”的感觉;“smooth”对应“抚平”,比“heal”(治愈)更有“温柔触摸”的细节感,让英文读者能感受到“治愈伤口”的温柔过程。
从“情感的同步传递”来看,译诗完全保留了原诗“递进式治愈”的情感脉络。开篇“Life is a journey That never ceases”传递出“人生无奈”的基调;“Hold not only the unknown, But also hope”注入“希望”的力量;“You may run in the wind, And heal in the rain”展现“释放与沉淀”的治愈姿态;“Cast the past into the wind and rain”体现“主动放下”的决心;“No more hesitation lingers in your heart”抵达“内心坚定”的终点。这种“情感同步”,英文读者能像中文读者一样,阅读过程中经历“从迷茫到坚定、从伤痛到治愈”的情感变化,真正实现了“治愈无国界”。
五、作者底色:多重身份背后的“人文关怀”
冯计英的多重身份,为《在雨中疗伤》的创作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从作家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是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等专业文学组织的会员,还是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同时担任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总顾问、总监审。这些身份看似分散,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对“人”的关注:作为诗词学会会员,他关注人的情感需求;作为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文学社团顾问,他关注人的心灵成长。这种“以人文本”的创作底色,让《在雨中疗伤》不再是一首“自说自话”的个人诗歌,而是一首“关注他人”的共情之作。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计英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传统。中国古典诗词从不只关注风花雪月,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注百姓的居住需求,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关注底层的生活困境,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冯计英的《在雨中疗伤》,则关注了现代人的“心灵困境”——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人们的情感需求被忽略,心灵伤痛被掩盖,这首诗就像一声温柔的提醒:你的疲惫有人看见,你的伤痛有人理解,你不必一个人扛着所有。这种“关注心灵需求”的创作,正是对古典诗词“人文关怀”传统的现代延续。
作为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将“艺术的审美”与“心灵的治愈”结合起来。鸟虫篆艺术本身就是“美”与“意”的结合——它既有汉字的形态美,又有象征的寓意美。这种“以美载意”的艺术理念,被冯计英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在雨中疗伤》的语言是“美”的——短句有节奏美,动词有精准美,韵律有自然美;诗歌的寓意是“深”的——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套“心灵疗愈方案”,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这种“美意结合”的创作,让诗歌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读者既能在语言中感受诗意之美,又能在寓意中获得心灵治愈。
作为文学社团的顾问与总监审,冯计英长期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读者交流,这让他能精准捕捉到“大众的心灵痛点”。他知道年轻人为学业、工作焦虑,中年人为家庭、责任奔波,老年人为健康、回忆感慨,这些不同的“痛点”,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需要被治愈”。《在雨中疗伤》没有针对某一个群体,而是面向所有“需要治愈”的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经历了什么,只要你感到疲惫、感到迷茫、感到伤痛,都能在这首诗里找到慰藉。这种“普适性的关怀”,诗歌有了强大的“共情力”,也让它能跨越年龄、职业、经历的界限,成为所有人的“心灵港湾”。
六、时代意义:“焦虑时代”里提供“温柔的治愈方案”
《在雨中疗伤》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不仅因为它的诗意与情感,更因为它契合了当下“焦虑时代”的心灵需求——在这个被“效率至上”“成功学”裹挟的社会里,我们习惯了用“坚强”伪装脆弱,用“忙碌”掩盖疲惫,用“向前看”逃避过往的伤痛,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真正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而这首诗,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温柔的治愈方案”,不要求我们“立刻变好”,不强迫我们“忘记伤痛”,而是告诉我们:治愈可以是缓慢的,伤痛可以被接纳,我们有权利在风雨里停下来,为自己疗伤。
当下的我们,似乎总在“被推着走”:学生要追赶成绩排名,职场人要应对KPI考核,中年人要扛起家庭责任,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不敢停、不能停。这种“停不下来”的状态,我们的心灵长期处于“紧绷”状态——我们忽略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无视内心传来的“痛苦呐喊”,直到某一天,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突然崩溃。而《在雨中疗伤》中的“无法停驻的远行”,恰恰精准戳中了这种时代痛点,但诗人没有停留在“痛点”的渲染上,而是给出了“解药”:哪怕远行无法停驻,我们也可以在“无尽的原野”里,找一个角落,在风中释放情绪,雨中治愈自己。这种“在奔跑中暂停”的治愈理念,正是当下人们最需要的——我们不必放弃“远行”的目标,但可以给自己“疗伤”的时间;我们不必否定“忙碌”的价值,但可以给自己“喘息”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这首诗打破了“治愈=坚强”的错误认知。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需要治愈”等同于“软弱”,“承认伤痛”就是“认输”,于是我们习惯了把伤口藏在最深的地方,假装它不存在。《在雨中疗伤》告诉我们:承认伤痛不是软弱,而是勇敢;主动疗伤不是认输,而是对自己负责。“将过往掷入风雨”不是“逃避”,而是“放下”;“轻轻抖落疲惫”不是“矫情”,而是“自我关爱”。这种“温柔的勇敢”,比“硬撑的坚强”更有力量——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不受伤”,而是“受伤后能自己站起来”;真正的成长不是“没有遗憾”,而是“带着遗憾依然能向前走”。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在雨中疗伤》还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治愈联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习惯了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穿梭,习惯了对着电子屏幕打发时间,习惯了用物质满足来填补心灵空虚,却忘了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治愈师”:风可以吹散烦恼,雨可以冲刷伤痛,原野可以包容情绪。这首诗让我们重新想起自然的力量——当我们感到疲惫时,不如走进一片草地,感受风的温度;当我们感到痛苦时,不如站在雨中,雨水带走焦虑。这种“回归自然”的治愈方式,没有成本,却有着最纯粹的力量,让我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重新找到与自我的平衡。
此外,这首诗的中英文双语呈现,更让这种“治愈力量”跨越了国界。在全球化的今天,“焦虑”“疲惫”“迷茫”早已不是某个国家、某个群体的专属情绪,而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心灵困境。英文译版《Healing in the Rain》精准传递了原诗的治愈内核,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在“雨”的意象里,找到共鸣。无论是中文里的“雨中疗伤”,还是英文里的“Healing in the Rain”,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用温柔的方式,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这种“共通的治愈语言”,让这首短诗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限制,成为一份献给全人类的“心灵礼物”。
回望整首诗,从“人生远行”的定调,到“雨中疗伤”的实践,再到“内心不再彷徨”的成长,冯计英用十六行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心灵治愈路径”。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理论,却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平我们内心的褶皱;像一场及时的雨,悄悄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在这个容易焦虑、容易疲惫的时代,《在雨中疗伤》就像一盏小小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给自己疗伤的时间;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要相信,雨过之后,内心会变得更坚定,前路会变得更清晰。
这,就是《在雨中疗伤》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心灵指南”,提醒我们在“无法停驻的远行”中,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追逐“希望”的路上,别忘了与过往的伤痛温柔告别。而当我们学会在雨中疗伤,学会与自我和解,我们的人生远行,才会变得更从容、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