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为纪念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85新潮”四十周年,“一粒种子:八十年代”当代艺术纪念展在苏州宥爱美术馆举办。展览由宥爱美术馆主办,艺术批评家栗宪庭任学术主持,郝青松博士任策展人。
展览汇聚了陈宝生、陈仁、丛如日、大同大张、戴光郁、岛子、丁方、耿建翌、韩磊、江海、昆明春城照相馆、刘传宝、刘一原、毛旭辉等39位艺术家及团体的80余件经典作品,引领观众回望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精神演进。
作为对“85新潮”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回顾,“一粒种子:八十年代”当代艺术纪念展深入梳理并反思了“85新潮”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其核心意义在于激发人们思考:我们应如何面对那一代人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如何审视、唤醒并延续那些未竟的理想与艺术使命。
展览分为三个主题单元,从不同维度回望八十年代以来的艺术轨迹:“早晨从中午开始”聚焦八十年代艺术的历史起点,展现艺术家对现代性的集体追索;“未完成的启示录”则对八十年代留下的精神命题进行再度追问;“纪念碑”致敬那些在时代中坚守理想的艺术生命,他们是八十年代精神的见证与延续。三个单元共同构成一次对八十年代的追溯与重启,激发我们对当下与未来的再思考。
适逢宥爱美术馆迈入建馆第四年,本次展览的推出亦呼应其创立初心:以展览为线索梳理当代艺术的生命转向,从生命视角出发,探寻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旨在为每一位观众带来独一无二的生命艺术体验。此次大型纪念展,既是美术馆阶段性学术建设的彰显,也体现了其致力于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反思与对话的生命自觉。
开幕式上,展览学术主持栗宪庭介绍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追寻现代性的进程,认为八十年代艺术的起点就在于重新寻找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性,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栗宪庭指出艺术史永远在不断被重新解读和阐释中,这正是本次展览作为纪念展的重要意义。
策展人郝青松分享了策展思考,认为八十年代如同一粒种子,播撒之后,生生不息,而本次展览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再次挖掘那些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同时也不要忘记埋藏于时代深处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以此重申那一种原初的生命力。
艺术批评家徐旭表示,纪念八十年代,是因为艺术家从此走上了寻找与唤醒主体精神的道路,而“一粒种子:八十年代”这样的展览应回望并继承这样的理想主义与独立精神,让新一代艺术家继续走在通往未来与曙光的道路上。
参展艺术家阎秉会分享说,八十年代是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虽然有些乌托邦的色彩,但在今天激情与理想仍有价值。本次展览的深刻意义,就在于让参展艺术家唤醒当年的热情,对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借鉴意义。
宥爱美术馆馆长Angela Lu以“生命艺术”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分享了举办本次展览的初心。馆长表示,今天重访八十年代,是为了唤醒中国当代艺术原初的生命力,重新思考艺术如何回应生命、见证时代。同时,馆长也指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所缺失的课题,即对于“生命艺术”维度的深入探索,而这正是宥爱美术馆始终坚持与推动的价值核心。
当天,宥爱美术馆围绕主题先后推出了开幕论坛《在场与记忆》和批评家论坛《纪念与阐释》,艺术大咖各自分享自己对艺术的回眸与展望,探求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各种观点。
另外,栗宪庭的《泛八十年代艺术思潮》、郝青松的《八十年代错失的生命问题》两场学术讲座,分别将于9月20日和9月27日推出,公众可以过宥爱美术馆”公众号了解报名方式。
据悉,“一粒种子:八十年代”当代艺术纪念展公众展期从2025年9月19日持续至2026年3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