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须有灵魂
作者:李葆春
播音:陈丽娜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文艺创作宛如一座闪耀的灯塔,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引领时代的风尚。当下,文艺创作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方针,强调了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创作原则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使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建设愈发清晰且坚定。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体现了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要求文艺作品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鼓励不同形式、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竞相绽放,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推动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促使创作者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文艺创作景象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种极端创作倾向悄然滋生,部分文学平台与创作者奉行“三不涉”原则,将创作的视野局限于吟草咏树、谈爹念娘的狭小天地。他们试图远离现实喧嚣,追求所谓的“纯粹”艺术。但这种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使得文艺作品失去了灵魂,沦为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砌或空洞乏味的词藻游戏。
政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福祉。文艺作品不涉政治,就如同脱离了土壤的花朵,难以绽放出真正的光彩。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通过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智慧与经验,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回避历史,文艺作品便会失去厚重感和深度。像《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新闻,是时代的脉搏,跳动着当下社会的最新动态和人民的喜怒哀乐。对新闻视而不见,文艺作品就无法及时回应时代的关切,与现实生活脱节。如一些反映脱贫攻坚、抗疫等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就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它既能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吸引观众、读者,又能以深刻的思想内涵触动人心、启迪智慧。如鲁迅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剖析社会的弊病,唤醒民众的觉醒,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读者获得一种智慧、超然与通透。
文艺作品是时代的镜子,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只有拥有灵魂的文艺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写于2025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都市头条"当代文艺"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
【主播简介】
陈丽娜,大连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八一朗诵艺术团成员。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热衷于诵读,痴迷于唯美的文学艺境。愿意尝试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朗诵艺术,挑战自我。喜欢一个人安静的行走在文字中,用声音诠释人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