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爱莲诗集出版,欢迎诗歌爱好者收藏
李爱莲的诗集《春天以及这崭新的人间》是一部充满生命哲思与自然诗意的力作,其创作根植于西北与京郊的土地,以独特的语言美学构建了人与自然、时间与生命的多重对话空间。以下从五个维度展开点评:
一、自然意象的哲学化重构
诗集中,《迎春花》《沙葱洼》《贺兰山下》等西北意象与《妫水河》《玉渡山》《国庆节》等京郊符号交织,形成独特的地理诗学。在《即便只是一朵山桃花》中,诗人以“一开三十里”的夸张笔法,将单株山桃花的绽放升华为生命力的集体狂欢,暗合中国古典诗歌“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而《雪》一诗则通过“雪在喜马拉雅虚构悲剧/在香格里拉催生祥云”的拟人化书写,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类命运的隐喻,展现了诗人对存在困境的深刻洞察。这种意象处理方式,既延续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主客交融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对自然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二、时间意识的双重编码
诗集以“春天”为名,却贯穿四季轮回与生命历程的双重时间轴。《每一个春天,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扔向天空》通过“巨翅大鸟/把心扔上天空”的并置,将春天的生机与放飞自我同时投射于天空中,形成“轻松明快”的哲学张力。而《大暑》则以“天空无法支撑/水会无声起皱”的独特表达,展现了一种独的画面。这种时间书写策略,既呼应了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循环时间观。
三、空间诗学的地域性突破
作为宁夏西吉县到北京工作的诗人,李爱莲的创作呈现出显著的“双城记”特征。诗集中既有《贺兰山下》对西北高原“足迹,赤裸而荒凉”的粗粝书写,也有《一棵树》中“一颗树种自己的根/留给爱出风头的那只喜鹊”的似是京郊春景描绘,也可能是全国各地的措绘。诗人以“树”为核心意象,展现一种心情。
四、语言美学的节制与爆发
李爱莲的诗歌语言以“简练而富有张力”著称。诗评家杨志学指出其“节制、内敛”的风格,这在《落花再记》中体现为“落花坐在地上像一个人一样观看着树”的静物式描写,通过拟人化手法将死亡转化为静默的凝视。
五、文化身份的诗学表达
作为移民诗人,李爱莲在诗集中持续探索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端午辞》通过“黄河的奔流和沉重的泥土”与“葫芦河畔农人的诗歌”的并置,构建了西北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对话场域。而《春天以及这崭新的人间》这一标题本身,既是对陶渊明“桃花源”理想的现代转译,又暗含着对“新北京人”身份的自我确认。这种文化身份的诗学表达,与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拉丁美洲文化身份的书写形成跨时空呼应,展现了全球化时代移民诗人的共同精神困境。
结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支点
《春天以及这崭新的人间》的出版,标志着李爱莲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其价值不仅在于为当代诗坛贡献了独特的西北-京郊双重视角,更在于她以女性诗人的细腻触觉,在自然、时间、空间、语言、文化等维度上,构建了一个既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的诗学宇宙。正如诗人在《沙葱洼》中所写:“所有的憧憬都只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这部诗集本身,就是诗人对“崭新人间”的一次诗意憧憬与现实书写。

张少强近照
张少强,西吉人,现居银川。全中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新锐作家库首批入库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出版长篇小说《陇山塬》,编撰志书《宁垦草业志》,《腾飞的德胜》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