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境遇的非对称性
文/路等学(兰州)
世间众生的境遇,从来难寻绝对的平衡,反倒以非对称性为常态:顺遂时必有缺憾如影随形,困顿处或藏转机悄然蛰伏。这幅看似随机的生命图景,实则暗合深层的哲学逻辑,可借由理论脉络的梳理,揭开其必然性的内核。
从存在主义的维度审视,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论断,早已道破人生的核心特质——生命并非循着预设的“圆满脚本”展开,而是在个体自由选择与客观现实限制的拉扯中,逐步塑形。人若执着于某一维度的顺遂,譬如求家庭和睦、求财富充盈,便不得不直面其他维度的制约:健康会随岁月衰减,子女有自主的人生走向,诸多事物的运行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于是“得此失彼”成为必然,非对称性随之显现。有人体魄强健却困于贫寒,有人才情横溢却被名利束缚,这些境遇的落差,正是“自由选择”与“现实桎梏”之间张力的具象化,也注定了无人能拥有全然对称的人生。
以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剖析,境遇的非对称性更见其内在机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顺与逆、福与祸本就相伴相生,且在特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少年得志者若沉溺顺境、丧失进取之心,昔日辉煌便可能如烟火般转瞬即逝;半生蹉跎者若坚守初心、默默积蓄力量,晚年亦有“大器晚成”的可能。更进一步说,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人生始终裹挟着对立的两面:家财万贯者,常忧子孙难承家业;劳碌谋生者,总叹生计奔波之艰。这种“有所得必有所缺”的处境,恰是矛盾运动的自然结果,也构成了境遇非对称性的核心逻辑。
若从认识论层面拆解,人对“圆满境遇”的期待,更多源于主观认知的理想化投射,而非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洞察。万物本就无永恒的完美与稳定——明月有阴晴圆缺,山川有崩裂倾颓,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一份子,命运必然受制于这无常的规律。商人囤积货物未必能顺利售出,农夫期盼丰年未必能得偿所愿,个体意志即便再坚定,也难以完全掌控现实的变动。正是主观愿景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差距,不断印证并强化着境遇的非对称格局。
认清境遇的非对称性,绝非消极地屈从命运,而是以理性姿态接纳人生的真实底色。执着于“圆满”幻想的人,往往会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陷入焦虑与失落;而那些安守本分、接纳残缺的人,反倒能在非对称的境遇里找到内在的平衡——不艳羡他人高楼林立,只珍惜自家灶火的温暖。这份清醒,既是对哲学规律的深刻领会,也是对人生无常的从容回应,更是在生命的有限性中,构建独特意义的开端。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