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文/李兴高
播/博雅
前些天看到一则消息:豫剧界的泰斗级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里栓保的扮演者王善朴老先生逝世,心里不禁一颤,我为失去一位自己喜欢的戏曲演员,曾经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豫剧老前辈而感到痛惜,特别是他主演的经典剧目《朝阳沟》受到男女老幼无数人的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其实,作为一个七零后,谈起对戏剧的热爱,还是觉得有点羞愧,因为我本身不是一个戏迷,也不是一个忠实观众。除了少数戏曲剧目外,对大多数戏曲,打心底说,不是特别喜欢,一些戏剧表演特别是古装戏看不懂,也听不明白。即便这样,倒是有几出戏,还是多多少少影响了我的生活,让我非常想看想听,还会跟着哼上几段,其中就包括《朝阳沟》。
记得还没有上学时,我就经常和小伙伴一块去看戏,接触最早的就是《朝阳沟》。故事还要从七十年代说起,当时我四五岁,还不到入学年龄。六七十年代的学校除了学习文化课以外,还有很多活动课,其中就包括学唱戏。我们家距离学校不远,那时候的村办学校是八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除了小学,还有初中。六七十年代,学生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初中生课余时间就跟着老师学唱戏。学校在村子最西边的一个土坡下,房子和窑洞围成一个四合院,学校大门朝东。东边紧挨大门的左边建有一排瓦房,是老师的办公室。学校南边是一排教室,西边也是教室,教室都很简陋,都是石头、料礓和土坯砌成的瓦房子。北边高高的土坡下箍了一排窑洞,大约有七、八孔,作为教师住室和外村学生宿舍。如果站在坡上向学校看,校园的风景一览无余,而学生学唱戏就在校园的西北角。当时豫剧《朝阳沟》十分流行,所以学生们学唱戏就是《朝阳沟》。我们这些山里娃一听说学校拍戏,或者听到敲锣打鼓声,顾不上之前在干什么,撒腿就跑,坐在窑洞坡顶上看热闹,虽然也看不太懂,但是觉得学生们手足舞蹈、哇哇呀呀,还是自己认识的大哥哥大姐姐,感觉十分可爱可亲。有时候老师还要手把手教学生一些动作,打心眼里佩服老师怎么懂得那么多,这样看着笑着,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那时也有剧团送戏下乡的,特别是丰李高中的戏剧社,曾经到我们村里进行演出。我记得演出舞台搭建在村东的打麦场上,那里地面开阔,能够容纳较多观众。当时的十里八村,听说哪个村子放电影或唱戏,消息在几天前就早已传出去。娘家捎息给出嫁的闺女,或者赶集时碰见邻村熟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播开来。唱戏的那一天,人们早已吃过饭,放下手中的活,一心一意去看戏,这也是干活人借故休息的好机会。丰李高中的学生们到我们村演戏,在丰李高中退休教师王天均前辈的文章里有生动细致的描述。我可真佩服王老师的记性,几十年过去,他把丰李高中学生外出演出的前前后后还记得那么真切。丰李高中学生们的第一次外出演出就选在我的老家前窑村,同学们翻山越岭,走了几里山路,来到我们村。为了这次演出成功,学生们利用一切机会练习,“一路上,孩子们又是从开幕曲唱起,一路唱到舞台”。“同学们忙坏了,第一次外出演出朝阳沟,这出大戏时间最长,而且第一次用布景,全体同学表现突出,一路上山高歌猛进,......。”“前窑、鸣鹤并不大,来的人很多,不用说大部分是伊川县的。演出到十二点才结束,......同学们演出都把棉衣脱掉,穿着夏装,棉衣扔了一堆,......”,从以上描述中,可见学生们演出的投入程度和敬业精神。那时候我们年龄小,只是看看热闹,觉得人很多,非常好玩。
改革开放前,每个月乡里会安排放映队到村里放电影。一个晚上放两场电影,一场是故事片,另一场大部分是戏剧片,这样安排是为了满足男女老少不同年龄解除的需要,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戏剧片居多。我们村放电影的地点一般会安排在学校校园里,记得豫剧名家常香玉主演的《人欢马叫》当时十分流行,一场电影在我们村就放过好几次,《朝阳沟》也是当时经常放映的电影之一,很多唱段我小时候就耳熟能详,能够哼唱。上小学以后,又看过更多的戏,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牛得草先生主演的《七品芝麻官》让我记忆犹新,甚是难忘。这场戏剧电影,我粗略估计观看在五次以上,在本村看过,也在邻村看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还没通电,电视不普及,我们晚上不惜跑上七、八里路到邻村去看电影。有时候是道听途说某个村子今晚放电影,我们就三五成群结伴而去,很多时候信息是真的。当然有时候,进村后静悄悄,没有电影可看,不得不抱怨几句,同伴们说说笑笑打道回府。著名表演艺术家牛得草把七品县官这个角色真是演活了,特别是那句潜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我非常喜欢这段唱腔:“锣鼓喧天齐把道喊,青纱轿里坐着我七品官。想当年在原郡我把书念,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盼到了北京城开了科选,我辛辛苦苦前去求官。三篇文章做得好,万岁称赞,恩命我任河南信阳五品州官。到吏部去领凭,我只把严嵩见,老贼要三千两磨墨钱,我说道啊莫说三千,三钱我也没有。这个老贼恼羞成怒,把我降到保定府清苑县,五品州降到七品县官。”这段唱词既道出了读书人的辛苦,也可以看出当时官场的腐败。
上初中来到镇上上学,坐在丰李电影院看过一些戏剧演出,其中以古装戏居多,如《泪洒相思地》《秦香莲》《穆桂英挂帅》《打金枝》等,也看过一些新改编的现代戏,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印象都不深,感觉坐在剧院看戏不过是去凑凑热闹,学到东西不多。到了高中,学习就更加紧张,每周七天有六天待在学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别的,过个寒暑假也放假不了几天。现在想来,高中三年看戏的场景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可能升学的压力太大了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村里放电影、请唱戏的时候少了,只有在某些家里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难得看上两场电影,听到一些戏曲选段,公益性的演出几乎没有。看电视,比较喜欢的戏曲节目是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还有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戏剧片段,这些节目大多时候是老年人喜欢看,有时我也陪父母看看,但真正感兴趣的戏曲节目很少。戏曲电影可看的就更少,农村放电影,偶尔放上一个戏曲片。而大大小小的城市电影院,戏曲电影就几乎不排场次。现在看电影的群体以年轻人居多,电影院又讲究票房,年轻人喜欢戏曲的不多,当然电影院的就不安排戏曲片了。目前的戏曲也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要么它是一种高雅艺术,某个时间某个场合在某些大剧院里演出,因为票价昂贵,一般老百姓根本看不起。老百姓能看的戏成了“地摊艺术”。一些农村家庭里过红白喜事,举行个开业庆典等等会请来唱一出戏,简单搭一个舞台,有时候台子也不搭,三五个人化个妆,或者干脆不化妆就哇哇呀呀唱起来,而观众也寥寥,因为现在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平时除了一些老人和小孩外,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前来捧场的人自然不多。
人生已到中年,现在想想自己看戏的场景,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儿童时代。而记忆最真切的还是那么几处戏,而如果一定要说出最喜爱的戏剧是哪一出,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朝阳沟》,因为它不但词写得好,演员演得好,还真实再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河南农村生活场景。作为一名七零后,有着真切的生活体验,必定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我想好的艺术是有持久生命力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必将经典咏流传,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作者简介:李兴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教育工作者,有诗歌、散文、评论等百余篇作品发表于期刊杂志、网络平台。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