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东汉张道陵著,是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学兼丹经的经典著作,为天师家学。《老子》即道德经。关于“想尔”,《云笈七签》中有:“想尔,盖仙人名。书载:“想尔曰:‘勿与人辛曲直,当减人算寿。’由此看,《老子想尔注》当为想尔所注。
作者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围绕著对“道”的信仰,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将“积善”与“积精”相结合,以达“仙寿天福”的境界。并认为治国亦须“师道”,以教化民,才能获致“太平符瑞”。
《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则“托遘”《老子》达到“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想尔注》在“注解”法上有两大突出之处。
其一是用删、增、改(包括改字)的方法,对《老子》原文进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树立自己的观点。如《老子》第十六章原文是“公乃王,王乃大”,而在《想尔注》中,将“王”改为“生”,即“公乃生,生乃大”。这样,道家认为“能行道公正,故常生”。改文字的目的是便于说明其长生之道在于“行道公正”。另一方法,就是通过注释,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真正的道教经典。将《道德经》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释为第一人称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体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乐,对人有教导、遣使、诫禁、主人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
《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这样,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学家老子也就成为了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想尔注》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守道诫。《想尔注》认为“道”是专一、真诚、清静自然、好生乐善的,只要人们谨守道诫,就可以延年增寿,除灾得福。所谓“守道诫”,就是遵守“道”所规定的戒律。
其二是关于长生之法。《想尔注》认为善保精气就可以实现仙寿。主张和五脏五行之气,“和则相生,战则相克”,认为得此要领可长生不死。
三是关于帝王行道问题。《想尔注》认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应行之。“道之为化,自高而降,指谓王者,故贵一人,制无二君。是以君王常当行道,然后乃及吏民,非独道士可行,王者弃捐也。”而且上圣君王都是师道行道,用以教化天下。一旦帝王失道过度,天命难违必将降祸以戒。相反,若帝王行道就可以至诚感天,于是“五星顺轨,客逆不曜,疾疫之气,都悉止矣”。
《想尔注》的思想内容虽然与《道德经》不尽相同、甚至有所违背,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良好政治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研究道家哲学如何转变为道教神学的重要的材料。
《老子想尔注》的内容,大部分采用《太平经》思想,部分吸收《老子河上公章句》,借《老子》为题来发挥道教思想理论的。
《老子想尔注》推崇和神化“道”。道 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及其变化的总规律。在《老子想尔注》中,道为 天下万事之本,“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是由“道”演化出来的。
《老子想尔注》作者还把“道”视为有人格、有意志的主宰一切的至上尊神。有注说:“一道者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锐者,心方欲图恶;愤者,怒也,皆非道所喜 ……。”可见“道“具有人的种种特征。
不仅如此,注中还屡称 真道 、 天道 和 生道 ,反复告诫君民要顺道意,知道真 ,一切唯 道 是信,唯 道 是奉,唯 道 是守,唯 道 是行。
《老子想尔注》在神化道的同时,把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道即老子,老子即道。认为 一 就是 太上老君 , 一 又等于 道 ,并巧妙而又合理地把 老君 尊奉为至高无上,无处不在 道 的形身。这样,老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上神。
《老子》一书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个人修养的哲理著作。提出了一个捉摸不定、玄之又玄的 道 ,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认为道的存在状态是 恍惚 ,道衍生万物的过程也是 恍惚 ,《老子想尔注》作者夸大 道 的这种神秘性,使 道 人格化、神格化。
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这是道教的最高目标。《老子想尔注》也不例外。注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作者还对道士加以神化,说他们信行真道而不死。对“死而不亡者寿”一句,注为:“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托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
认为“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把道士之死说成是尸解,即复生成仙了,以此来坚定信徒们的“长生不死”信仰。
《老子想尔注》认为仙寿可致。 守诫 、 炼形 、 食气 是实现仙寿的三条途径。
所谓“守诫”,主要是 保形.注说:“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所谓“炼形”,就是指神魂脱离肉体到太阴中聚气复生。所谓“食气”就是指调整呼吸,吐纳导引求得仙寿。可见,守诫方能炼形,炼形便能求得“复生”,长生不死,通过食气求得仙寿。
还认为,“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一者道成,今在人身;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显悉是,非独一处 。可以看作是对“天人合一”的具体把控。
张道陵所创道派,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世称“五斗米道”。张道陵除造作符书以外,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