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笛
刘芳女士的这篇散文《九·二三的太阳》,最初发表于1987年10月的平顶山日报副刊,后被《散文选刊》杂志于1988年第三期选载,还曾于2001年被收录进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文集《绿云何处》一书中。先后获首届落凫文学作品佳作奖和省报文艺作品一等奖。依愚看,获奖当之无愧。读之,心灵为之震撼,堪为散文之上品。
1987年的那次日蚀,当时我也用涂墨玻璃镜片之法观察了全过程,但我就没能做出如此深刻的联想。
不期近四十年过去,此文依旧经久难忘,我百读不厌。日蚀,本为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但作者没有就自然而论自然,而是令我们从自然现象中读出一种超自然的东西来。从而实现了由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换,再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印证,也就是由表面现象到深层思索的发掘。作者以驾轻就熟之老到手法巧妙地完成了这个过程,实在是令人称道的神来之笔。
对于日蚀,由于它发生在极遥远的神秘天际,千千万万个人有千千万万种联想,而本文的作者联想格外奇特,奇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惊异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她联想到的则是人民的命运,党的命运,共和国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她把多少年来民间惯常理解的“天狗吞日”现象,别出心裁地联想成由于过错、失误导致的灾难,而且正是这种炼狱式的灾难,反过来锤炼、考验了太阳,使太阳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更加成熟,更加辉煌。在这里,太阳人格化,日蚀人性化了。对于作者的想象和形容,我打内心里赞叹,加之表述技巧的娴熟和词语的精炼,着实脍炙人口,使人更加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它的美学价值,实为振聋发聩之作。说句由衷之言,她的这种行文风格和手法对我后来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文章发表于十年前的1987年。当时我国刚刚经历过一场小规模动L风波,激进的青年们在东欧裂变的影响下,在一些城市刮起过一阵风暴,引起了举国上下对各方面存在问题的忧虑、思考和高度重视。我们的执政党面对着内外部各种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到了认真对待,逐步解决,以坚定的姿态经受着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实践证明,我们党经受住了这种压力和考验,太阳,依旧是照耀在中华大地上煌炳千秋的太阳。
此文合时而著,文章发表于这种情势下,尽管作者采用了含蓄的比赋手法,其寓意还是能够读懂的,无疑体现出了一种党员干部责任感。而且作为文学家,为开启读者的思维,她以日蚀为着笔点,实现了社会现实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这种创作手法,独辟蹊径,不但避开了对政治事务的直白说教,巧妙地暗示劝喻,还能够引人思考,实在不失其高明和巧妙,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此评论初作于1997年10月刘芳女士的《九·二三的太阳》读后,后发表于《平顶山矿工报》副刊,曾于2010年10月修改,2015年收录于舞笛《世味杂俎——舞笛文海淘宝拾零》文集。今惊闻作者于耄耋之年刚刚辞世,故速发网文以示悼念)
附:刘芳《九·二三的太阳》原文
公元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日环蚀。
在北驰的客车上,我目睹了太阳的劫难。
一大早,气氛就不同寻常。
东边天际,灰蒙蒙大片阴云,堆砌得严严实实,像铸就了高墙壁垒,固若金汤。或许,那是千万座大山,齐刷刷聚拢来,压下去,要扼死初生的太阳……
几缕阳光斜刺下来,一时,似有号角吹响,金鼓擂动,阴云全部活动起来——城头树起五色旌幡,山间杀出各路伏兵,金戈铁马,沸沸扬扬,太阳啊,你能突破重围,冲过阴云,带给世界光明与活力吗?
阴云雾霭这边,一轮暗红的圆悬浮着,没有光,没有热,这是太阳的幽灵。它要显示它的存在,给子民们些许安慰么?但是,我知道,真正的太阳正在炼狱里,正在鏖战中,正在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
从这块那块云隙间,我果然找到了真正的太阳,尽管它被挤压,被扭曲,被扯裂,却仍在缓缓升起,顽强的挥洒着光和热。
于是,阴云溃不成阵,四散奔逃,扔下满天破旗残甲。东方那厚重的云呢?不知何时,竟也化作一片绯红。
早晨八点,我终于看到一轮圆润的,红亮的,光芒四射的太阳!
……
“快看,日蚀了!”有人喊了这么一句。我戴了变色镜,紧贴在车窗上,太阳上方,出现了一点缺,像被恶魔咬去一口,又像一块结核病灶。那病灶,正向太阳腹心侵蚀。
“变色镜看太阳,要毁眼的,”旅伴好心提醒我:“不能一直看。”
我回转身,无数个被吞噬的太阳,全在眼前沉浮。我惋惜:在杀出重围的奋战时,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太阳曾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君临上界之后,蓝天白云之间,万民景仰之时,它怎么却被侵蚀了呢?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像张开巨大的帷幕,阳光减弱了,树叶绿的发黯,谷穗染成灰褐。太阳愈加羸瘦:像银梳,像镰刀,像弯月。最后,像小儿摆弄的半铁环。我的心揪紧了——这毕竟是我们的太阳,我不能想象,假如没有它,世界将是何等模样。
“太阳啊,快猛醒,快自拔!”我的全部神经再喊。
我感到了太阳的震颤——那是它心灵的撞击。
它绷紧的骨骼铮铮作响。那是血性男儿在痛苦中奋起,我分明看到,悔恨的泪水涓涓涌出,冲洗着自身那不光彩的疤痕……
车进市区,在道旁,高楼顶,万头攒动,共望南天。这使我想到了老夫子的名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话说得多好哇。
这天中午,我重新看到一轮圆满的、明丽的太阳,它光彩夺目,热力灼人,这是我们成熟的太阳。
作者简介
舞笛
舞笛,男,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舞阳县,现居平顶山市,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群艺研究会会员,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作家。曾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山吟海叹》《世味杂俎》等5部文学著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