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华亭二中罗文旭书记的此文紧紧围绕小组合作课堂构建展开,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先点明核心素养教育下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与现实问题,再从个人独立学习、两人互助学习、小组协同探究到全班集体建构,分步阐述课堂框架,每个环节均结合学生学习规律与教师引导方法,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文章精准抓住小组合作流于表面的痛点,强调各环节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尤其突出“教学相长”“认知冲突”等关键理念,为课堂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体现了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教育思考。

图1,甘肃华亭二中罗文旭书记指导小组建设。图2、3,在2025年高考前,孟国泰先生利用“对子教学”组织华亭二中高三学生进行高考备考。
在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今天,小组合作已成为课堂转型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实现从“教知识”到“育能力”的关键路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小组活动仍停留在表面热闹,未能真正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教育逻辑的起点,构建一个有序、生成、高效的小组合作课堂框架。
一、个人独立学习:成长的根基所在
任何有意义的合作,都必须从扎实的独立学习开始。没有个人的静心思考,小组讨论就容易变成少数人发言、多数人旁听,甚至偏离主题。学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自主阅读、尝试练习、整理思路、发现问题——这才是合作学习真正生效的起点。
这一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写摘要、自我提问等方式,梳理所学内容、找到困惑所在。这其实是在帮他们建立自己的“问题库”,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独立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参与意愿。当他们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才会更主动地分享、倾听和辩驳。相反,如果省略这一环节,部分准备不足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逃避参与。
因此,教师设计的自学任务应当有一定挑战,但又要保证学生能够入手。任务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对比分析、提出论证、设计简单实验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小组。
二、两人互助学习:安全试错的首站
同桌或两人小组是合作系统中沟通成本最低、心理安全感最高的单位。尤其对于性格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小范围内开口表达,压力小、效果好。两人之间的对话不仅是为了核对答案,更是借助语言整理思维、发现问题、互相启发的过程。
为了避免对话流于形式,教师应当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例如采用“思考—配对—分享”模式,或分配角色(一人讲解,一人提问),让学生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从而提高交流的针对性。
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合作的障碍,反而是宝贵的资源。学习暂时困难的同学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突破瓶颈,而帮助别人的学生也在讲解中巩固了自己的认知,甚至产生新的理解——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实体现。
此外,对子学习阶段还要完成一个重要转换:把各自的疑问整理成可供小组讨论的公共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区分问题的类型(是概念不理解?方法不会?还是缺乏证据?),从而提升后续小组讨论的效率和深度。
三、小组协同探究:思维碰撞的舞台
小组通常由4-6人组成,是课堂合作的中坚力量。它不仅要解决对子阶段遗留的问题,还要通过多角度交流激发更深入的思考。与对子学习不同,小组互动更考验学生的沟通协调、观点整合、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都是核心素养中强调的“软实力”。
小组讨论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基于依据发表意见、理性反驳、寻求共识,避免讨论演变成争吵或一言堂。适度的认知冲突是深度思考的催化剂,但需在尊重和倾听的前提下进行。
为了避免某些学生被动依赖或重复固定角色,小组内的职责应当定期轮换。例如组长、记录员、报告人、质疑员等角色可以交替担任,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锻炼组织、表达和批判等多维能力。
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最好能够“看得见”。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表格、流程图等工具将讨论内容可视化,这既方便理清思路,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给予支持。
四、全班集体建构:教师引领的智慧升华
全班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的环节,旨在解决共性难题、拓展思维深度、构建知识体系。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精准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和诊断,找到学生困惑的根源所在。通过提出“为什么这样想?”“能否举一个例子?”“反过来说行不行?”等开放性问题,推动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整思路。
针对学生的困难,教师可灵活运用举例、类比、反证等策略搭建思维阶梯。比如在语文学习中对比不同语境下的词义,在历史课上通过多材料对比培养批判思维,都是有效的支持方式。
最终,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包容、思辨、鼓励创新的课堂文化。学生不怕犯错,敢于提出不同想法,教师的课堂设计也能灵活顺应学情动态调整——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习为中心、以成长为导向的。
小组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个融入认知发展、社会互动与情感支持的综合学习系统。它从个人独立学习开始,经历对子互助、小组探究,最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集体智慧建构。只有环环相扣、尊重规律的合作课堂,才能真正让成长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作者:罗文旭(甘肃省华亭第二中学)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