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贞节牌坊 多少孤灯泪水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出东乡城区沿东抚老路往东南方向行驶到虎圩坎头村,继而左拐过“东乡网红路”,驱车四十余分钟光景,便来到一个叫浯溪村的地方。这座古老而迷人的村落,是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画卷,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浯溪村距离东乡城区约三十公里,隶属该区黎圩镇管辖,该村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浯溪,因村前一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村后青山,青苍翠绿,故得村名浯溪也。
浯溪古村座北朝南,依山而建,东高西低,顺势而下。空中俯瞰,只见古屋一片,中间宽,两头窄,栋与栋,巷与巷泾渭分明,墙院天井清晰可见。村中连片的古屋古建有50多栋,既有园林建筑之美,又体现出赣东农村民俗民情,堪称一座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据史载:宋庆元元年(1195年),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世孙王志先,自黎圩上池瑶田徙居于此,便开启了浯溪村八百多年的历史篇章。1958年,东乡兴建幸福水库,库内愉怡乡坂上村34户于姓居民移至该村,与王姓合居。
浯溪村文化底蕴深厚,书香文脉绵延。明清以来,共有13人登科及第、21人中举。王氏后裔官宦商贾,在外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结合,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光宗耀祖,纷纷回乡置屋、修桥铺路,形成了浯溪村较大规模古建筑群。
踏入古村浯溪,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南那座高耸的贞孝牌坊。资料显示,该牌坊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旌表李素芳而建。这位来自邻县金溪合市镇斛塘村的女子,与浯溪村秀才王士柏定亲后,王士柏进京赴考,却在赴任途中客死异乡。李素芳听闻噩耗,毅然嫁入王家,孝敬公婆,在“斋月轩”的绣花楼上,青灯作伴,独守空房54年,用一生诠释了忠贞与孝道 。李素芳在未婚夫去世后,坚守贞洁,终身未嫁,并以孝道闻名乡里,其贞孝行为感动了地方官员,经层层上报后,得到道光皇帝的认可,为表彰李氏的德行,特下旨建造此牌坊。
贞节牌坊坐东南朝西北,麻石砌成,四柱三间五楼式,高 7.1 米,面阔 7.9 米,下有夹杆石,各间都有雀替支撑额枋。浮雕分五层,第一层为 “双龙戏珠” 镂空雕刻,第二层阴刻 “旌表儒士王士柏未婚之妻李氏坊”,第三层雕有花瓶、人物、动物及青松、翠竹等风景,第四层为颜体阴刻。此牌坊规格较高,为恩荣牌坊,保存完好,在江西乃至全国都较为罕见。
在历史的长河中,浯溪贞节牌坊曾面临诸多威胁,但当地村民为保护它,用泥巴将整个牌坊糊起来,使其得以完美保全至今。如今,贞节牌坊已成为古村浯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供后人凭吊与反思。它不仅是对李素芳贞孝的纪念,更是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
一座贞节牌坊,多少孤灯泪水?如今,李氏素芳当年的绣花楼依旧保存完好,正门门楣上“斋月轩”三个行楷字,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绣花楼,绣出的是一朵开不出的花;“斋月轩”,望的是一轮不能圆满的月……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