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京西蓝靛厂火器营
——说唱艺术与风土人情系列之四
作者:傅维敏
在北京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传奇。今天,我们走进《探清水河》的故事发源地,清代禁卫军中的佼佼者——火器营,而它的所在地,正是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
火器营,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硝烟味和铁血气息。作为皇帝的贴身守卫,他们不仅武艺高强,更是精通火器使用,全营上下,枪炮轰呜,响彻云霄。而这支精锐之师,便是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蒙古都统色布腾巴勒珠尔一手迁建至清水河西岸的。内火器营与外火器营,一城一乡,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京城的安宁。
内火器营,藏于繁华之中,枪炮两营,各司其职;外火器营,则隐于蓝靛厂这片静谧之地,专司鸟枪,默默守护着京城的北大门。火器营的官兵,皆是八旗满洲、蒙古中的佼佼者,他们精通火器,武艺超群,分为鸟枪护军、鸟枪马甲与炮甲三类,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这支精锐之师。每当晨曦初露,火器营内便响起了阵阵操演之声,步箭、马箭、鸟枪、长枪,各种技艺轮番上演,展现着大清的武备之盛。
在清代的军事历史上,火器营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平定西域的硝烟,到大小金川的战火,他们为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每当皇帝出巡,火器营的官兵们更是如影随形,守护着龙颜的安全。
就是当今也是,走进蓝靛厂火器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虽然战火已逝,但部分老营房和历史遗迹依然屹立不倒,它们默默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清代建筑布局的智慧与因地制宜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如今,每当阳春三月,昆明湖上便泛起层层涟漪,满汉后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共同演习水操,畅谈昔日的满汉军事文化与民间风俗,集市民间杂耍、手工艺品、各类食品琳琅满目,一角舞台上,老艺人手持三弦二胡,正在演唱《探清水河》等老北京说唱曲艺节目,轮番登台表演,观众们或站或立,围绕着大量热爱传统艺术的伙伴,有的闭目聆听,有的随声附合,共同沉浸在这份古朴而纯粹的艺术享受这中,这里不仅歌舞升平,更是当代人与古人进行对话理解直通的交际场所。
2025年9月3日,就在曾经的这片古老的蓝靛厂火器营京城里,上演了一场跨世纪的大阅兵。长安街上铁流滚滚、战机呼啸,现代化人民军队以铿锵步伐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国防力量。昔日的火器营官兵若能看到这一盛景,一定会为之洒泪动容——从鸟枪土炮到洲际导弹,从马蹄声声到战车轰鸣,变的,是武器装备与国家的实力;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大无畏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历史的烽烟与当下的荣光,在这一刻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世纪对话。
北京蓝靛厂火器营,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价值的地方,它见证了清代的辉煌与沧桑,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金弋铁马那遥远的枪声与马蹄声,感受到那份属于大清的荣耀与骄傲。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级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