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走出影院,一场瓢泼大雨猝不及防倾泻而下。冰冷的雨丝砸在脸上,却浇不散眼前挥之不去的、被血泪浸透的白雪。二刷《731》,没有了9月18日晚初看时的震惊与战栗,只剩更深沉的窒息——那是历史的重量,沉甸甸压在每一个人心上,让人无法转身离去。
电影镜头对准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的哈尔滨平房区。侵华日军731部队以“防疫给水”为幌子,秘密推进代号“夜樱作战”的细菌战研究,大肆抓捕中国、苏联、蒙古、朝鲜等国人民。在“特设监狱”里,他们用“配合研究就能换自由”的谎言欺骗无辜者,施以“冻伤后剥臂”“活体解剖”“钢板控爆”“分级毒气”“跳蚤鼠疫”“火焰喷射”“火烧活人”等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最令人脊背发凉的,不是解剖台的血迹,也不是焚尸炉的浓烟,而是施暴者剥离人性后,用“科学”包装暴行的冷漠。手术刀本是拯救生命的工具,却成了剖开人性之恶的利刃;标本罐本是探索真理的容器,却装满了无辜者的脏器,更甚者是婴幼儿的体骸。当“为国家服务”成了践踏文明底线的借口,当同类被视作没有生命的实验材料,当“你自由了”的承诺变成细菌炸弹的轰鸣,“文明”二字成了最尖锐的反讽。这场以科学为名的屠杀,让我们看清战争机器对人性的彻底异化。
影片以小贩王永章的经历为主线——这个崇拜抗日英雄王子阳的普通人,在魔窟中被迫当“牢头”,看清日寇的伪善与残忍后,选择带领狱友越狱,完成了一次“王子阳”式的英雄壮举。可越狱的希望终是日寇设下的陷阱,他和狱友们被押往郊外,成了细菌炸弹爆炸实验的“材料”。即便如此,他们仍爆发了最后的抗争。
那抗争的力量或许渺小,却在黑暗中燃起人性的微光。尤其最后,当所有人被扔进深坑,托举孙明亮向上攀爬的瞬间,每个人都高呼自己名字,呼喊声震耳欲聋,像一声声来自历史深处的呐喊:“那些被抹去的声音,终将响起!”他们从不是编号,不是“马路大”,是一个个活生生、有名有姓的人。影片开篇晃动的红色编号吊牌,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位受害者——日军把鲜活的人简化成冰冷数字,而这最后的抗争,让他们重新赢回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而这些“赢回名字”的个体,也藏在影片最克制的细节里——没有嘶吼的血腥,却处处是刺心的重量。这恰恰是影片最震撼的地方。没有刻意渲染暴力,却让每一处细节都成了刺向人心的利刃:孕妇林素贤被送进解剖室时,下意识护着腹部的手;卖艺少年孙明亮变戏法时,眼底闪着的微光;顾博轩在停尸间目睹暴行后,止不住的颤抖。还有活体取婴时,旁观者惊骇的表情与头撞玻璃淌下的血痕;装满不同月份婴幼儿遗体与各式脏器的标本罐……这些画面静静诉说着:这不是虚构的恐怖故事,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道永远结痂、一碰就痛的伤疤。
还有太多场景让人无法忘记:心里始终牵挂着孕妻的顾博轩故意输掉拔河比赛,把生路让给他人——这份绝境里的退让,是对“人”的珍视,与日军的“科学暴行”形成尖锐对比;倒在焚尸炉旁的无名氏,弥留之际还在提醒同伴“出口有枪”,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仍在守护同类;举着小胳膊让日寇注射菌液的小女孩,只为多换一个苹果;毒气室里的母亲,拼尽全力把女儿举得更高,想为孩子争一线生机;活埋坑中,中苏蒙朝人民合力叠成人塔,用众力托举最小的孙明亮向上爬……这些场景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直白的展现更戳人心。他们的希望与绝望、哀嚎与挣扎,从不是电影的虚构情节,而是历史书页上凝固的、无法磨灭的血泪。
影片落幕时,全场陷入沉默。这份沉默里,有难以言表的压抑,有对亡魂的告慰,更有对生者的警醒。我们今天看《731》,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没能等到黎明的生命,记住林素贤护着腹部的手,记住孙明亮未完成的攀爬,记住3000多个红色编号背后的血泪;记住文明的底线有多脆弱,记住和平来得有多艰难。就像影片里说的:“遗忘,才是对亡魂最大的背叛。”
雨还在下,雨水能洗净城市的尘埃,却洗不掉历史的伤痕。一如当年平房区的雪,曾厚厚盖过坑中的血泪,却盖不住那些要被记住的名字——这些名字是历史的烙印,更是我们不能丢的警钟。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浸着血泪的记忆前行——先守好历史的滚烫真相,再护好眼前的人间烟火。守好真相,便是守住文明的底线——不让“科学包装暴行”的伪文明重演,不让“个体沦为编号”的悲剧再现。
雨落有声,血痕永存;山河不忘,前方有光。正如影片所言:“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