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颂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作者:高德臣
朗诵:赵慧艺
一杆钢枪,旗举工农
外抗日本倭寇
内寻自由、民主、和平
利剑直指独裁统治
相逢水火难溶
为保革命火种
转移跋涉远征
几度重兵巧妙突围
几度绝处遇险逢生
钢枪在斗争中成长
航船在激流中拨正
一位英明的领袖
麾下是一群伟大的士兵
那涓涓的溪流
水比昨日清
已然倒映着
老炊事班长垂钓的身影
缝衣针做成的鱼钩
竟有神助的本领
鱼汤滋养着
三个瘦弱的战友,日益强壮
你忘记了补养自己
竟然耗尽了最后的能量
长眠在那冰冷的草丛
一棵光秃秃的树干
依靠着一位老兵
身披着雪,面迎着风
指夹半截烟头
停在空中
来不及去借火种
无情的云中山
抽干了热血
双眼紧盯着远方
那不朽的身姿
就定格成为永恒
在雪山风口上
没有听见
“把军需处长找来,跑步见我”
将军的愤怒
也没有听见
战士哽咽的唏嘘之声
有人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这声音很轻
却像惊雷炸响在空中
将军无言,战士无言,
苍天无言,大地无言
雪山耸立起一座新的山峰
你发放了无数件棉衣
却没有留下一件
为自己挡风
请接受将军庄严的军礼
一股无形的力量
砥砺着队伍滚滚前行
泸定桥十三根铁链
被二十二位
勇士的鲜血染红
前方是呼啸的弹雨
后面是战友喷火的眼睛
奋力抓紧铁索
一寸寸艰难爬行
你挂在了铁索
我无力相助
铁索冰冷
你掉进了河中
激浪滔滔
河水无情
你用身体铺成
通向胜利的道路
你的生命
延续到了祖国的生命之中
腊子口峭壁
是刀斧劈成
崖畔上座座碉堡
是一颗颗虎口利齿
面目狰狞
弹雨倾盆,弹片层层
有人说
红军就此绝路
要回头重走长征
彝族战士甘人
一根绳索抛上了绝壁
天降一路神兵
夜色太深长
投弹难投准
打枪瞄不清
耳听冲锋号
甘人身上绑满手榴弹
纵身跳落弹药库
惊天动地的爆炸
托起了他
“红军万岁”最后的喊声
统帅与一线战壕
生死与共
冲锋时你是尖刀
撤退时你是最后一兵
面对草地的沼泽
你们挽起臂膀
高唱国际悲歌
用血肉之躯
用你们的钢铁意志
架起了通向坦途的彩虹
战士倒下的方向
就是前行的路标
指引着部队
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啊,长征
你是无数英雄
筑起的丰碑
你一路点亮了
两万五千里的路灯
你照亮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
你是挂在华夏夜空
不熄的火炬
激励中华民族
走向复兴

以诗为碑,以情铸魂
——高德臣《长征颂》赏析
高德臣的《长征颂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以凝练而饱含深情的笔触,聚焦长征中的关键意象与经典场景,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叙事交织,在时空回溯中重构了长征的精神内核,堪称一曲献给革命先辈的悲壮赞歌。
一、 结构:从宏大到微观,再归向精神升华
诗歌采用 “总 — 分 — 总” 的递进式结构,形成清晰的情感与逻辑脉络。
1. 开篇破题,勾勒全景:诗歌以 “一杆钢枪”“旗举工农” 开篇,迅速确立长征的时代背景 —— 外抗倭寇、内求民主,点明 “转移跋涉远征” 的核心事件,同时以 “英明的领袖” 与 “伟大的士兵” 奠定人物基调,为全诗铺展宏大历史画卷。
2. 聚焦个体,具象叙事:中间部分是全诗的核心,通过四个典型场景的具象刻画,将长征精神落到具体人物身上。从老炊事班长的鱼钩,到军需处长的冻僵身影,再到泸定桥的勇士与腊子口的彝族战士,每一个故事都是长征史诗的生动注脚,以微观视角展现宏观历史的厚重。
3. 收束升华,凝练精神:结尾部分跳出具体场景,以 “啊,长征” 的抒情咏叹收束全文,将长征定义为 “英雄筑起的丰碑”“不熄的火炬”,实现了从历史叙事到精神传承的升华,点明纪念长征的当代意义。
二、 意象:以小见大,承载精神重量
诗人善于选取极具代表性的 “小意象”,承载长征精神的 “大重量”,让抽象的信仰变得可感可触。
• “缝衣针做成的鱼钩”:这一朴素得近乎简陋的意象,是老炊事班长牺牲自我、滋养战友的见证。“神助的本领” 并非迷信的夸张,而是对革命战士无私情怀的赞颂,鱼钩上的微光,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信仰的力量。
• “半截烟头” 与 “未发的棉衣”:军需处长的形象通过两个细节定格 ——“指夹半截烟头停在空中” 的瞬间,暗示着生命戛然而止的仓促;“发放无数棉衣却未留一件” 的反差,直击人心。这些意象无需过多铺陈,便将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具象化,正如诗中所言 “像惊雷炸响在空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 “十三根铁链” 与 “一根绳索”:泸定桥的 “铁链” 是生死考验的象征,二十二位勇士的鲜血让冰冷的铁器承载了生命的重量;腊子口的 “绳索” 则是希望的纽带,彝族战士甘人用它架起突围的通道,也象征着军民同心的革命情谊。
三、 情感:深沉悲壮,饱含崇敬与力量
诗歌的情感基调深沉而炽热,在悲壮中孕育着不屈的力量,在崇敬中传递着精神的传承。
• 对牺牲的痛惜与赞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摹牺牲场景 —— 炊事班长 “长眠在冰冷的草丛”,军需处长 “被云中山抽干了热血”,勇士 “挂在铁索掉进河中”,甘人在爆炸中定格呐喊。这些描写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却以平静的叙述形成 “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效果,痛惜生命消逝的同时,更赞颂牺牲背后的信仰光芒。
• 对精神的敬畏与传承:“将军无言,战士无言,苍天无言,大地无言” 的反复咏叹,将情感推向高潮 —— 千言万语都化作对军需处长的敬畏;而 “砥砺着队伍滚滚前行”“延续到了祖国的生命之中” 等句子,则将个体牺牲与革命胜利、民族命运相连,让情感从悲痛升华为前行的力量。
四、 主题:定格英雄群像,传承长征精神
全诗的核心主题,是通过刻画长征中的英雄群像,诠释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传递其当代价值。
• 老炊事班长代表着无私奉献的品格,军需处长彰显着舍己为人的担当,泸定桥勇士诠释着不畏牺牲的勇气,甘人体现着军民同心的情谊,而 “统帅与士兵生死与共” 则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长征精神的内核。
• 诗人在结尾将长征比作 “两万五千里的路灯”“华夏夜空不熄的火炬”,明确指出长征精神不仅照亮了过去的革命道路,更激励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纪念,具有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价值。
综上,《长征颂》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空泛,以具象意象为骨,以真挚情感为血,让长征历史通过个体故事变得鲜活可感。它不仅是对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纪念,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深情回望与坚定传承,让读者在诗行中触摸历史温度,汲取前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