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王维研究会第十届年会
暨王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王维辋川文化遗产
蓝田县王维研究会会长
张效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蓝田辋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是王维曾经隐居的心灵归处,也是他与母亲最终的安息之所。王维的辋川,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稳稳地屹立于盛唐文化的灿烂星空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辋川地处秦岭北麓,是一条清幽的浅山峪道。回溯唐代,辋峪口尚未开通,彼时的辋峪山谷,仿若一处被尘世遗忘的净土。四周青山如绿色屏障环绕着一泓十里澄湖。湖光山色,风光幽绝,实乃距离长安最近的世外桃源。自44岁起,盛唐大诗人王维便踏入这片净土隐居,直至61岁生命终结,都未曾离开。辋川也因此成为国唯一拥有大量王维文化遗存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辋川成就了王维,王维那些代表着山水诗、山水画巅峰水准的传世之作,大多诞生于辋川;而王维,也赋予了辋川深刻的文化价值和永恒的魅力。王维身后,历代无数官员、文人墨客以及王维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纷纷怀着崇敬与向往之情,踏上辋川这片圣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游记,使得辋川赢得了“中国诗谷”“文学圣地”的美誉。
厌倦了长安官场污浊的王维,一旦投身辋川的怀抱,便将自己全部的情感倾注于这方美丽的山水之间。有着极为浓厚的“桃源”情结的王维,将远离都市喧嚣、幽清静谧的辋川,视作修身养性、安顿灵魂的净土。陶醉其中,怡然自得,以深沉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数十首描绘辋川山水景色和农家田园生活的诗篇,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蓝田王维研究会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对这份宝贵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梳理和研究,如今,对其内涵已有了清晰的认知,并大致将其划分为三大板块:文学艺术典籍、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精神文化遗产。
文学艺术典籍板块,涵盖了王维的辋川诗、辋川文以及辋川画。王维的一生共留下诗歌 374 篇,散文 70 篇,总计 444 篇。其中辋川诗约有70篇。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领域的标杆人物,其巅峰之作多在辋川时期完成,如《辋川集》《山居秋暝》等,皆为传世经典。
辋川诗作为王维后期的诗作,少了些早期作品中昂扬、豪迈和俊朗之风,多了些空寂、恬淡和超然的韵味。但这些山水诗篇,凭借其卓越的美学价值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世人推崇。与盛唐时期另外两位诗坛巨匠相比:李白的山水诗豪迈飘逸,以磅礴大气的气势震撼人心,充分彰显出其叛逆不羁的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顿挫,字里行间饱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尽显博大精深之态;而王维的山水诗,则以空灵淡远的意境独树一帜,禅意盎然,耐人寻昧。虽然没有李杜诗作那种震撼人心的思想灵光,但在艺术境界的开拓上,王维却为盛唐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若未能深入领会王维的山水诗,便难以窥探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辋川,王维还创作了一篇信札体山水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文笔淡雅空灵,字里行间流淌着诗的韵律、画的美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它是王维留存于世的唯一一篇山水散文,历代以来,备受赞誉。习主席也曾在春节团拜会上,引用过其中的名句“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王维作为诗画双绝的艺术大师,在辋川还留下了一幅举世闻名的画作——《辋川图》。此画堪称王维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画史上“南宗画祖”以及“中国文人画创始者”的崇高地位。遗憾的是,其真迹在元代已然失传,但幸运的是,通过宋代郭忠恕的一幅嫡传临摹本,历经元明清三代,一直流传至今。由于王维《辋川图》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与古代士人的桃园情结以及高雅的生活理想高度契合,因此,自五代时期起,历代文人对《辋川图》的仿制、题咏、收藏,成为文人雅士竞相追逐的风尚。层出不穷的摹本、手卷、册页等,蔚为大观。在中国文化史上,能够像《辋川图》这样,历经千百年,仍被人们反复摹仿,热度不减的艺术品,唯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与之相媲美。
王维身后,在辋川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包括王维辋川别业的两处故居遗址,王维与母亲的墓葬遗址,以及王维、裴迪《辋川集》吟咏过的“辋川二十景”名胜地等。这些珍贵的遗迹,都将成为辋川王维纪念馆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我们研究会历经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找到了早已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的王维墓,明确了王维辋川别业前后两处遗址的存在,并确定了前期住址孟城坳的遗址点位。同时,还成功寻找并确定了“辋川二十景”中15处景点的原址。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发辋川王维文化旅游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维的文化贡献,远超诗歌艺术本身范畴。在此,我着重阐述一下王维辋川的精神文化遗产,即王维在辋川所展现的恬静、闲适且与自然深度交融的生活范式。这一生活范式,外在呈现出“静”与“闲”的从容姿态,内在蕴含着淡泊名利、回归本真的生存智慧,其实质是融合禅宗哲学、艺术思维与生命体认的复合型文化形态,被后世尊称为“辋川范”“辋川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坐标,堪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精神财富。
自唐代开始,无数文人雅士对王维的这一生活范式心驰神往,竞相追摹,形成了独特的“辋川现象”,深深烙印在中国文化的史册之上。在当代社会,王维的辋川恬静、闲适生活方式正焕发新的生命力。身处物质丰盛时代的人们,面对都市生活的浮躁与喧嚣,深陷物质丰裕与精神贫瘠的现代性困境时,愈发渴望回归自然,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生命的本真。王维崇尚的山水田园生活和"外适内和"的生命追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体悟闲适的精神范本,更以其深邃的人生哲思,为当代人提供了审视生活、超越功利的新视角,这种跨越千年的生活美学与生命智慧,对纾解现代人的精神焦虑、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理想生存方式,具有历久弥新的启示意义。
鉴于此,我们正式启动了“王维辋川生活范式”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旨在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保护与传承,更期望借助现代文化机制的力量,让王维所代表的东方生活美学与精神境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持续滋养人们的心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非遗申报书中,我们重点阐释了王维辋川生活范式的核心内涵。那便是:王维在辋川构建的生活图景,绝非普通的闲居野趣,而是融合了禅思哲理、艺术灵感与人生智慧的生命实践。其内核以“适意” 为关键,通过山水寄情、仕隐调和、诗画涵养与物累超越这四个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维度,王维成功实现了对世俗樊笼的超脱,抵达了一种深邃而自在的生命境界。王维辋川生活范式的四个维度具体为:
一是山水澄怀——物我两忘的灵魂栖居。王维对辋川山水的眷恋之情,远超普通游赏之乐,实则是寻觅灵魂净土,追求澄澈之境。他将辋川视作灵魂归宿,于幽静山水间消解世俗纷扰,实现心灵宁静。这种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并非消极遁世,而是通过与宇宙律动共鸣,体悟生命本真与和谐之美。王维辋川诗作中的禅意,便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结晶。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野趣不同,王维在“空山新雨后”的意境中,开创“以禅境入诗心”的范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等诗句,将佛教“空寂”观转化为物我冥合的审美体验,深刻塑造了后世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感知,成为民族文化中对自然精神向往的典型。
二是仕隐圆融——进退有度的生存智慧。王维打破传统士人 “非仕即隐”的二元对立思维,以“亦官亦隐”调和社会责任与个体心性的矛盾。他秉持“不废大伦而乐小隐”原则,朝堂之上恪尽职守,林泉之间涵养性情,既不被功名束缚,也未放弃济世之志,实现“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理想。这一“仕隐两全”的智慧,源于他对生命需求的深刻洞察,将仕隐困境转化为两全其美的“辋川方案”,为后世士人在面对人生进退抉择时,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与借鉴。其核心所追求的“遂性自在”,已然升华为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生存智慧。
三是诗画涵泳——艺术风雅的诗意人生。王维在辋川的生活,是艺术滋养生命、生活成就艺术的典范。他凭借诗、画、乐等卓越造诣,将日常点滴升华为审美创造与精神表达的契机。他与裴迪的酬唱往来,传承金谷、兰亭雅集遗韵,构建以艺术为纽带的文人社交新范式。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方式,为传统文人树立了“雅致生活”标杆,不仅是才艺展示,更是超越功利、直抵心灵的生命姿态,成为后世文人追慕的精神典范。
四是物累超然——复归本真的精神自由。王维受隐逸传统与禅修思想影响,辋川生活简朴清寂。他不执着恒产,不崇尚奢华,安贫乐道,甚至躬耕劳作。经我们反复考证,王维辋川庄并非富丽堂皇的楼谢亭台和遍布辋峪的连片广厦,其实际与一般隐士的所谓草堂、茅屋没有什么两样。而他直至临终之际,还毅然捐出仅有财产辋川庄,以实际行动昭示了他对物质羁绊的彻底超越。“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清尘” 体现其内心心性。他这种超然物欲的境界,并非苦行僧式的自律,而是向生命本真的自然回归,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性中,化解“以物喜、以己悲”的执念,达到精神自由澄澈之境,以“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的实践,证明挣脱物质束缚方能守护生命本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返璞归真的精神坐标。
总之,王维在辋川所凝练而成的生活范式,其本质是一种以“适意”为灵魂的生命哲学和东方智慧:在自然山水的怀抱中,安置漂泊无依的灵魂;在仕与隐的矛盾张力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智慧;借助诗画艺术的滋养,丰盈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凭借对物累的超然态度,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这四个维度相互交织,浑然一体,共同构建起一个超越尘世纷扰、趋近生命本源的理想境界。它不仅为历代士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与榜样,其不朽的文化价值更穿越时空的界限,熠熠生辉:在当下这个物质丰富却容易让人迷失心灵方向的时代,辋川范式以其澄澈的智慧向世人昭示——真正的自由与恒久的幸福,并非源自对外在物质的无尽追求,而在于内心的自足与对生命本真的执着坚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王维的辋川,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处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它已然成为一座巍峨耸立、光彩熠熠的精神灯塔,让我们携手共进,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王维辋川文化的精神火种,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