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
文/李广昌
几十年来,我日日与地肤子、蛇床子这些中药相伴,却从未意识到,所谓地肤子,就是故乡屋前屋后常见的那种“扫帚苗”所结的籽。直到退休之后,某日漫步于中大桥“一江两岸”的公园花带,偶然瞥见两株熟悉的绿影——那不正是扫帚苗吗?职业的习惯让我不由自主俯身端详,像是重逢一位失散多年的老友。
地肤,属藜科一年生草本,高可及一米。茎干直立,多分枝;小枝散射或斜升,呈淡绿或浅红色。叶片细长如线,或似披针,两端渐尖,边缘平整。花极小,黄绿色,无梗,常一两朵悄生于叶腋。果期背部生横翅,胞果扁圆如球,色黑,裹于草质花被之中。
地肤子,又名扫帚苗、扣帚菜、地葵、地麦,亦被称为益明、落帚子、千头子等。它常野生于荒地、屋基、路旁,也多被农人特意栽种在房前屋后。待其长老,晒干捆扎,便成了一把把扫地除尘的茅扫。
在饥馑的年代,它的嫩苗与嫩叶亦是充饥之物。人们将其焯水漂净,或炒或拌,亦可晒作干菜,贮以度荒。
关于地肤子止痒之效,还有一段传说。昔有药农上山采药,连日宿于山野。正值暑夏,蚊虫扰人。归家当晚,他浑身瘙痒,一抓便是红斑。匆忙烧水欲沐浴解乏,却不慎将扫帚苗所扎的锅刷落入锅中。沐浴之后,竟觉痒感大减。药农心有所悟,试以扫帚苗煎水洗身,果有奇效。后又发现其子效用更佳。于是,地肤子止痒之说,便这样流传开来。
地肤子以果实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实与其苗,皆可为药。
地肤子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治小便短赤、淋浊带下、疝气疼痛,以及荨麻疹、皮肤瘙痒、疮癣湿疹等症。但内无湿热、小便多者忌服,亦恶螵蛸。
地肤苗味苦,性寒,可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常用于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肿痛、夜盲目瞀,与皮肤湿热赤肿等症。
地肤子已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常用中药之一。
民间应用亦颇有智慧,简单而实用:
肾炎水肿,可配浮萍、木贼草、桑白皮,水煎服;
湿疹痒疹,常与白鲜皮、萆薢、苦参、野菊花、生地、当归同用;
阴囊湿痒,可配蛇床子、苦参、花椒等量,煎汤外洗;
丹毒,可与金银花、菊花、荆芥、防风共煎;
乳腺炎,单味地肤子水煎加红糖,热服取汗;
痈疮,与莱菔子等分共煎外洗;
肢体疣目,配白矾等分煎洗;
疝气,可炒香研末,酒送服;
风湿关节痛、小便不利,用地肤苗适量煎服;
小儿疳积,可取全草水煎服;
头痛,则以地肤苗与干马粪烧灰共捣,敷于头部。
现代研究表明,地肤子含三萜皂苷、脂肪油等成分,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效果。
地肤子应用千年,功效主要在清湿热、利小便、止痒疹。然而在这中医药振兴的时代,它是否还藏着更多未曾破译的密码?愿我们不仅能继承古老的智慧,更能在科学的土壤中,让这株平凡的扫帚苗,绽放出跨越千年的绚丽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