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五陵原的守望者
文/王满院
《咸阳往事》出版了,这是咸阳文坛上的一件大喜事。
这是一部励志的书,也是一部文学的“创业史”。
作者冯西海、李荣,这是两位有心人,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潜心跟踪、采访、研究著名作家王海。他俩绘制了一张路线图,带我们走进王海的文学领地——神秘的五陵原。
(汉高祖刘邦长陵)
汉高祖刘邦长陵王海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当过农民、士兵、工人,是从小在大陵上玩耍,在肖河岸边生活的一位乡土文学作家。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咸阳市文联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协主席,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他的创作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从《老坟》《人犯》《新姨》在陕西文坛上引起轰动,到农村三部曲《天堂》《城市门》《回家》的史诗性建构,他的文学世界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土地与人的关系。《天堂》中农民分地的喜悦,《城市门》里农民失地的彷徨,《回家》展现失地农民在城市的挣扎,这三部曲实际上记录了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咸阳往事》正是解读这些作品背后精神密码的钥匙。
2001年,王海的长篇小说《老坟》出版后,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使王海成为陕西文坛上的一匹“黑马”。
《老坟》描写的是20世纪前半叶,咸阳五陵原上祖祖辈辈守护帝王陵墓的人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的生活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帝陵文化的长篇小说。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称《老坟》开创了帝陵文化的先河。
王海曾说,只要你在咸阳五陵原上走一走,在帝陵上躺一个晚上,就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或写出一篇美文来。
每当他写作卡壳或对某个人物、某段故事写不顺手时,他就骑着自行车或开车,回到空旷广袤的咸阳原上,坐在周陵或康王陵上,把自己融入皇天后土、万物之灵的氛围中。
他说:“我一走进陵冢,仿佛穿越了千年历史,那种灵感一下子就上来了,想象就插上了翅膀。就是这么神奇啊!”
他的散文《陵是个啥》,讲述了“我心中的陵、《老坟》中的陵、海外华人眼中的陵以及五陵原人对陵的情结。”该文荣获了“首届国际冰心文学奖”。
他曾自费举办了“咸阳帝陵文化高层论坛暨咸阳城市文化定位研讨会”,为促进咸阳五陵原帝陵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出谋划策、振臂呐喊。
王海对五陵原那种特殊的情怀,惊天地,泣鬼神,令人十分感动。
(左起王满院、王海、杨天庆)
我和王海认识的比较早,是多年的朋友。
他是北杜镇靳里村人,我在北杜旁边的底张镇、周陵镇当过镇长、书记。我和他文章里提到的他们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荣在底张镇搭过班子,我是镇长,他是副书记。我和靳里村村长、农技员都很熟,多次去过他们村。王海文章里提到的周陵、渭陵都在周陵镇范围内,我读他的文章感到很亲切。
王海的咸阳秦汉文学馆在建设时我就去过,退休后又以作家的身份多次在文学馆参加各种活动。每当我看到王蒙题写的“城市门”的门楼,院子里刻着陈忠实“文学依然神圣”的石碑,看着馆内设有的“陕军文学星光灿烂大厅”“名家走廊”“咸阳作家作品展厅”“文学史馆”,都会由衷地感到王海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 长篇小说《乐人》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现在,咸阳秦汉文学馆已成为咸阳乃至陕西文学的名片,每年举办各类文学活动100多场(次),是五陵原上一个闪光的文化符号。
《咸阳往事》还给我们介绍了王海令人感动的一面,他是一个受广大文友喜爱的文学活动家。在文学界,王海的热心肠和助人为乐是出了名的。原咸阳市作协主席杨焕亭的长篇小说《岁月如歌》就是他亲自去成都洽谈,谈作者的实力,谈作品的卖点,最终顺利出版。当他半夜把这一消息告诉杨焕亭时,杨激动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王海有一辆面包车,在咸阳作家开会、聚会,大都是他把大家拉去,再把每一个人送到家门口。有人戏称这辆面包车为“咸阳文学小航母”。
仅2006年,他推荐出版的咸阳作家长篇小说就达十几部。面对这种喜人的创作丰收局面,他说:“我一个人走出去不算啥,我要带着咸阳的作家团队走出去。”
这就是他——王海,一个文坛先行者的胸襟和气度。
贾平凹说:“王海创作精力很旺盛,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年轻作家的创作。咸阳年轻作家的成长,许多人背后都有王海的影子,他的人格和作品影响着一大批人。”
李国平说:“在我们的心目中,有一个文学的组织者、公益者、号召者的王海形象。王海是一个慷慨热情、舍得精力,具有文学上古道热肠的人。如果要评先进,颁个军功章,应该给王海颁一个。”
在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时代,巜咸阳往事》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记录时代、烛照人性的火炬。王海用他的文字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关于土地、关于农民、关于变迁中的咸阳的珍贵记忆,他用生命守望着他心中神圣的五陵原。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在《延河》《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陕西广播电视报》《中国乡村》《中国作家网》《都市头条》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盛世华夏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