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关中月》读后感
文/金林惠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中大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诗,承载着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沧桑巨变。从清末的风雨飘摇到解放前的曙光初现,这片土地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抗争,孕育了太多的故事与传奇。而今,来自陕西的张琳栋,以六年的心血,用四十多万字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在文字的世界里,重新走进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
张琳栋是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平凡在于,他有着和许多人一样的生活轨迹,从青涩的少年到成熟的中年,他有着一颗对文学无比热爱的心,有着对家乡这片土地深深眷恋的情怀。他用六年的时间,将这份热爱和眷恋化作了一部小说,一部可以与《白鹿原》相媲美的作品,《那时关中月》。
这部小说,是关中大地的缩影。它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从清末到解放前关中大地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关中村落,那一条条蜿蜒的小巷,那一个个质朴的院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可以看到那广袤的田野,麦浪翻滚,金黄一片,那是关中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他们世代耕耘的希望;可以看到那古老的城墙,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这些场景,这些细节,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片土地的气息。
《那时关中月》,是人物的群像。作者以关中大地为舞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有地主,有农民,有商人,有士兵,有知识分子,有普通百姓……他们或善良,或残忍,或懦弱,或勇敢,或愚昧,或聪慧,性格各异,命运多舛。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在生活的磨难中成长,在爱情的漩涡中沉浮,在理想的追求中奋斗。他们的故事,是关中大地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是人性的故事。这些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关中人民的坚韧与顽强,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了他们在黑暗中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那时关中月》,是历史的见证。它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关中大地从清末到解放前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清末的衰败与动荡,辛亥革命的爆发,军阀混战的混乱,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曙光……这些历史事件,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关中大地的历史天空中,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作者通过小说,将这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宏大与个体的渺小,看到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温情。这部小说,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对关中大地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和感悟。
《那时关中月》,是文化的传承。关中大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中文化的深厚底蕴。那古老的秦腔,高亢激昂,如黄土高原的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那传统的民俗,如剪纸、刺绣、面花等,精美绝伦,展现了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传统的礼仪,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等,庄重严肃,体现了关中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传统的坚守。这些文化元素,如珍珠般散落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关中文化的魅力与风采,让我们看到了关中人民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那时关中月》,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洞察的集中体现。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承载了作者的梦想,是一部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去品味的作品。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与那些人物共同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被他们的命运所感动,被他们的精神所震撼,被他们的爱情所温暖,被他们的理想所鼓舞。这部小说,让我对关中大地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相信,《那时关中月》这部小说会像《白鹿原》一样,成为关中大地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它会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关中大地,走进那段历史,走进那些人物的世界。它会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坚定我们对未来的信念。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小说,走进关中大地的那段历史,走进那些人物的世界,去感受岁月的笔触,去领略关中的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