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的奇遇
作者:胡斋敏
此时山色明朗,山坳里如蒸的白烟穿插云空,丝丝缕缕,真切地在眼前呈现,按理说,气雾摆不下这般菜谱,究竟是什么形成这种景象呢?我觉得好奇,就记载下来了。
联想到早晨,太阳在东方升起,那些阴面山的斜面上,也出现了不像是常见的雾,而是向山上漫去的青烟,而这些都是光线变化时发生的迹象,记录下来,也是趣事。
有时在太阳特强烈的情形下,反而看到了那碧绿的树丛,也出现了淡烟,正是古人所描述的“绿生烟”之景色。
在大漠之中,真正的人间烟,垂直上升,又是一大特色。再看,毛毛细雨,飘渺在屋顶朦朦胧胧地,也呈烟色入眼,也是一幅景观。
当看到山火蔓延,乌烟滚滚,浓浓烈烈,情急非常;一下火苗上势,乌烟隐去,白烟起而代之,这是火灾勃发之顶,见之心也为之痛也。
“烟”既有形又无形,既自然又人情,像是一场光影与气候的合谋,也像是大地在呼吸、在叹息。其实正是自然界的“烟”与“雾”在光线、温差、湿度、地形多重作用下,呈现出的一种视觉幻象——不是烟,却似烟;不是雾,却胜雾。
山坳里如蒸的白烟,往往是夜间冷却的空气沉积在低处,早晨太阳一照,地面温度升高,湿气蒸发,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极细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局部的“蒸汽雾”。这种雾不像平地的“雾海”,而是从地面“升”起,像炊烟一样一缕缕,尤其在山坳、河谷、田埂处,风小、温差大,最容易出现。
阴山坡上的“青烟”:是山影与逆温层的合奏“不像常见的雾,而是向山上漫去的青烟”,是山体阴面温度低,空气密度大,而阳面受热上升,形成微小的气流梯度,把地表的湿气沿着山坡“拉”上去。 加上斜射光(早晨或傍晚),短波青光被散射得最多,整股气流就呈现出“青烟袅袅”的视觉效果。古人所谓“青山多白云”,其实就是这种山气上升的写照。
“绿生烟”:是植物蒸腾+光晕效应“碧绿的树丛,也出现了烟雾”,这不是幻觉,而是植物在高温下进行强烈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蒸气,在强光照射下,这些水汽折射阳光,形成一层微微晃动的“光雾”。 尤其在盛夏午后,叶面温度高、湿度大、空气对流弱时,远远望去,绿林之上仿佛浮着一层轻烟,这就是“绿生烟”的科学注脚。
大漠中的“直烟”:是极端稳定空气+强对流“大漠之中,真正的人间烟,垂直上升”。沙漠地表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地表滚烫,空气剧烈受热上升,形成笔直的上升气流,而上层空气极干燥、无风,所以烟尘一旦升起,不飘不散,像一条笔直的线,直插天空。古人所谓“大漠孤烟直”,不是夸张,是大气稳定度极高的真实写照。
毛毛细雨中的“屋顶烟”:是雨丝+光散射+蒸汽。雨天屋顶上那层“烟”,其实是雨水打在瓦片上,微温的屋顶蒸发水汽,加上雨丝本身对光的散射,形成一层低悬的灰白幕布,远看就像屋顶在冒烟。 这种“烟”是冷雨与暖瓦的短暂相遇,是人间烟火与天气的私语。
山火中的“乌烟变白烟”:是燃烧阶段的变化“乌烟滚滚,浓浓烈烈……火苗上势,乌烟隐去,白烟起而代之”——这是火灾从阴燃到明火的转折点。乌烟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颗粒(黑烟),一旦温度足够高、氧气充足,进入完全燃烧阶段,黑烟减少,水蒸气与二氧化碳增多,烟就由黑转白。“见之心也为之痛”,是因为看到的不仅是烟的颜色变化,而是火魔从隐忍到爆发的瞬间,是自然灾难的呼吸节奏。
烟,是大地在光线与温度之间,写给天空的一封匿名信。看见了,读懂了,写下来——这就是“奇遇”的真意。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