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洲山,不沉的界碑
——根据湖南桂阳抗战背景创作,人物与情节为艺术虚构,致敬所有无名抗战英烈。
文/曹源
1944年秋,日军第11军的铁蹄踏破耒水河的雾霭,
泗洲山——这座横亘在桂阳北境的花岗岩屏障,
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
后来,幸存的老人说:
那枪声像舂陵江的春雷,
一响,就是整整七天七夜。”
他是太和乡最会辨踪的猎人,
枪管上永远刻着“一枪准”的土印。
当鬼子的尖兵摸上泗洲山南麓,
周炳生掀开岩缝里的草席——
二十支鸟铳、三杆汉阳造同时喷火,
第一梭子弹就掀翻了鬼子的旗手。
后来人们记得:
他总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冲锋的鬼子,
自己却用猎刀劈向刺刀丛,
倒下时,猎枪的扳机还卡着半截弹壳。
方元镇的李铁匠本该打犁耙,
可鬼子的坦克碾过耒水桥时,
他把风箱烧得比婚嫁的炉火还旺。
“给我拆三口铁锅!要最厚的!”
三天三夜,一门口径碗口大的“桂阳土炮”成型——
第一炮轰碎鬼子装甲车的观察窗,
第二炮掀翻了迫击炮阵地,
第三炮响时,李铁匠被流弹击中胸口,
却笑着说:“炮架…别倒…”
莲塘乡的刘满妹,十六岁,
裹着蓝布头巾在山路上狂奔。
她的竹篓里装着炒面、纱布和子弹,
脚底板磨出血泡结了茧。
那天鬼子的机枪扫射封锁线,
她扑向滚落的弹药箱,
用身体挡住弹雨——
“快拿走!这是连长的命令…”
后来,人们在杜鹃花丛里找到她,
手里还攥着半块没送到的压缩饼干。
陈家旺连长清点人数时,
只剩七个:三个桂阳兵,两个宝山矿工,
一个被炮弹震聋的少年,
还有他自己。
“同志们,我们背后是舂陵江,
脚下是桂阳的爹娘!”
他们退到主峰断崖,
用石头砸,用刺刀挑,
最后抱住鬼子的机枪同归于尽。
第二天,搜山的游击队发现:
七具身躯堵在崖口,
像七块插进大地的界碑。
今天的泗洲山,
松针上还挂着当年未散的硝烟。
老人指着山巅的巨石说
“那下面埋着周炳生的猎枪,
李铁匠的土炮筒,
还有刘满妹的蓝布头巾…”
风穿过岩缝,仿佛仍在呼喊——
“桂阳人!泗洲山就是我们的命!
一寸土,一寸血,
界碑,永不沉!”
作者简介:本名曹远国,湖南桂阳塘市人,桂阳诗文协会会员,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有作品发表《嘉应文学》,《神州诗歌报》。《也是文学报》,《兰花诗社》等各网络平台。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