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任家村民小组,原称为法门公社庄白大队任家生产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可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和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别出土了上百余件青铜器而小有名气。
本文只说说1890年出土的大克鼎的坎坷命运和最后结局。
任家村地处周原核心区,笔者生于斯,长于斯,退休后又生活于斯。打小就听说过村里上往年挖宝的事。
这一天,村民任致远在村东土壕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藏,挖出了上百件青铜器,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大克鼎。
大克鼎,亦称克鼎、膳夫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其造型雄浑庄重,鼎腹宽阔且深邃,鼎足坚实稳固,彰显出沉稳、大气之特性,反映出了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精湛水平。更为珍贵的是,大克鼎内壁铸有铭文28行290字,是重要的西周历史文献,对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制度、礼仪规范、土地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大克鼎和毛公鼎、大盂鼎被誉为“晚清海内三宝”。
大克鼎的命运经历不仅仅是一件文物的流转变迁史,更是一部蕴含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生动史诗。
大克鼎出土之后,被山东人柯劭忞购得。柯劭忞是晚清时期的金石收藏家,对青铜器有着浓厚的收藏兴趣和较高的鉴赏能力。他凭着对青铜器的热爱之情与行家眼光,花重金购得大克鼎,使其成为自己心爱的收藏珍品。
柯劭忞收藏了大克鼎,但大克鼎的命运还是不可预测。不久,晚清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官至工部尚书的潘祖荫,用重金从柯劭忞手中购得大克鼎,大克鼎又换了新主人。潘祖荫对文物的收藏与研究满怀热情且造诣颇深,其收藏范围包括青铜器、书画、碑帖等多个方面,尤以青铜器收藏著称。潘祖荫愿出重金求购大克鼎,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青铜器的酷爱,更是他慧眼识珠,深知大克鼎本身所具有的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潘祖荫的收藏中,大克鼎与他此前收购的大盂鼎一同成了潘府的珍宝。大盂鼎、大克鼎两件西周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了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
潘祖荫收藏大克鼎以后,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心考证,其研究成果为后来人了解大克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潘祖荫的收藏得到了众多学者与收藏家的重视和关注,纷纷前来参观研究大克鼎。大克鼎的知名度飘然而起。
潘祖荫去世后,其弟潘祖年将大克鼎运回苏州老家供奉。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成了大克鼎的新归宿。潘家后人深知大克鼎的珍贵价值,将其视为传家之宝,倍加珍惜,悉心守护。民国初年,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与潘家协商求购大克鼎,出价高达数百两黄金,终被潘家拒绝。潘家人不为金钱所动,初心不改,忠诚守护,大克鼎得以留存国内,避免了流失海外的命运。
1926年,潘祖年辞世,守护大克鼎、大盂鼎的重任落在了其孙媳妇潘达于的肩上。当时,潘达于年仅20岁,但她坚定果断,聪慧机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保护家族珍宝的使命。在那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潘达于面对官员的强迫勒索,外国商人的金钱诱惑,小偷大盗的偷盗扒窃,日本鬼子的威逼恐吓,始终坚守家训,机灵巧妙的应对各种危险,使得宝物多次化险为夷。
20世纪30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成一幢大楼,党国大员突发奇想,欲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举办展览会,邀潘家大鼎参展,企图无限期占有大鼎。此拙劣伎俩被潘达于识破,婉言拒绝参加展览。潘家后人再次保护了大克鼎。
1937年,日寇大举侵略中华,苏州沦陷,大克鼎的命运又遭受了一次严重的考验。潘达于担心大克鼎和大盂鼎被日军劫掠,带领家人在深夜中秘密行动,将两尊宝鼎埋入后院地下,然后将地面恢复原状,不留痕迹。日军多次派兵到潘府搜查,终无所获。面对日军的威逼和恐吓,潘达于临危不惧,镇静自若,为国家和民族保护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抗战胜利后,潘达于将两宝鼎藏于一间屋内,用旧家具和杂物覆盖,再将整间房子封死,既不住人也不让人走进,终使宝鼎安然无恙。
潘家几代人对大克鼎的守护,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文物价值的深刻认知,更传承了家族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与守护精神。大克鼎的坎坷命运,见证了潘家几代人的坚守与付出,也成为潘家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来的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克鼎的命运是坎坷的,最终的结局是美好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7月,潘达于致信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表达了将大克鼎和大盂鼎捐献给国家的意愿。她在信中写道:“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可保永久。”潘达于这一决定,表现了她对国家对民族的炽热的挚爱之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贵文物如愿入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人民群众纷纷前往参观,一睹闻名半个世纪的“国之重器”之芳容。上海博物馆具有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和专业展示能力,这就为大克鼎提供了更为安全、稳定的保存环境与展览场所。在这里,大克鼎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其风采。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上海博物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大克鼎留在上海博物馆。从此两件国宝各镇一方,向世人展示西周时期的辉煌和文明。如今,大克鼎不仅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展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大克鼎的经历是坎坷的,而它的结局却是美好的。在上海博物馆,大克鼎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它的展出,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领略了西周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克鼎精美的造型和纹饰,让人们感受到了西周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体会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大克鼎的铭文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解读,观众可以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土地制度等,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如今的大克鼎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影响力,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展示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