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电话采访了被誉为“军中百灵”的孙潇。在中国当代文艺舞台上,她是一位气质独特、底蕴深厚的军旅歌者。毕业于被誉为“军队艺术家摇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孟玲教授。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孙潇不仅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更继承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艺术的赤诚之心。
孙潇身上兼具军人的挺拔坚毅与艺术家的细腻柔情。多年来,她始终以歌声为纽带,一头连着国家级舞台的璀璨灯光,一头系着边防哨所的凛冽寒风。无论是在央视的聚光灯下唱响恢弘的家国情怀,还是在雪域高原的营房中为战士们轻声吟唱,她都游刃有余。在艺术追求与家庭责任的平衡中,她用扎实的实力与滚烫的担当,将“军旅歌者”的“荣耀”与“使命”,深深烙印在自己的艺术生命中。
一、扎根“艺术家摇篮”,筑牢艺术根基
孙潇的艺术底蕴是在军艺独特的教育体系中,经过严苛与包容的双重打磨而形成的。她深入钻研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的韵味,同时也精心琢磨情感表达“收放自如”的尺度。
军事纪律的锤炼为她披上了一层无形的“精神铠甲”。列队时纹丝不动的整齐、拉练时咬牙坚持的毅力、整理内务时连被子边角都要叠得方方正正的严谨——这些日常训练,潜移默化地让“自律”、“坚韧”、“责任”成为了她的内在基因。正是这种基因,使得她在演绎《英雄赞歌》时,歌声里充满了穿越岁月的信念感;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时,旋律中蕴含着对土地深沉的敬畏与热爱。
军艺开放包容的艺术氛围,还帮助她打破了风格的“围墙”。她不仅沉心钻研民族声乐的精髓,同时也不排斥流行音乐的灵动与时尚。这种兼收并蓄,最终让她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唱腔——既能撑起《黄河大合唱》这类家国题材的恢弘壮阔,也能诠释《小幸运》这类生活小调的烟火温情。
二、双赛亮眼,实力与温度并存
扎实的艺术积累,让孙潇在不同类型的舞台上都能交出亮眼的答卷。在央视《越战越勇》的舞台上,她是公认的“专业派”代表。她的台风稳如泰山,即使面对现场直播的巨大压力也从容不迫;她的情感细腻如丝,能精准捕捉并传递每首歌的内核。最终,她凭借过硬的综合实力赢得了“金话筒”奖。
而在东方卫视《妈妈咪呀》的舞台上,她则完成了从“专业歌者”到“有温度的普通人”的成功破圈。当她唱起《时间都去哪儿了》,眼中的温柔与怅然是作为母亲的真情流露。全国四强的成绩,证明了她不仅能驾驭专业舞台的“高要求”,更能接住普通人心里的“真情感”。
三、不忘军人初心,以歌声服务人民
“军人”这个身份,始终是孙潇心中一面飘扬的旗帜。无论名气多大,她从未忘记“为兵服务”的初心。酷暑时节,她曾在地表温度超过40℃的南方军营演出,厚重的演出服被汗水浸透;寒冬腊月,她也曾奔赴零下20℃的北疆哨所,在凛冽如刀的寒风中摘下耳罩,为战士们清唱《边关军魂》。当她看到战士们冻得发红却依旧专注的眼神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歌声是精神慰藉”的意义。
除了为兵服务,孙潇也将公益事业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抗洪救灾前线,她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脚下是刚退去的浑浊洪水,身边是满身泥泞的救援人员,她用激昂的歌声为大家加油鼓劲;在偏远山区的学校里,她抱着吉他坐在简陋的水泥地上,教孩子们唱《追梦赤子心》,将“别怕困难,勇敢追梦”的信念种进他们幼小的心灵。
四、用真诚传递歌曲之“心”
听孙潇唱歌,很少有人会刻意夸赞“她的技巧好厉害”,更多的反馈是“我被她唱哭了”。因为她的演唱,从来不是一场“炫技秀”,而是一次“走心的交流”。
在选歌上,她从不盲目追逐流行榜单,而是更看重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价值。《我和我的祖国》中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亲爱的小孩》里那份孤独与渴望被爱的心酸,《父亲写的散文诗》中平凡人生活的重量与深情——这些能够触碰到人心最深处的作品,才是她的首选。
在演绎前,她会花费大量时间“嚼碎”歌词,理解旋律背后的情绪曲线。为了唱好《我和我的祖国》,她特意去边防哨所体验生活两天,观看战士们在晨曦中庄严升起国旗,聆听他们讲述巡逻路上的艰辛与自豪。当她再次站到麦克风前,歌声里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对土地的亲近与对人民子弟兵的敬意。
五、热爱红色文化,传承精神血脉
孙潇对红色文化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这份热爱源自她的军人家庭背景,自幼聆听父辈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那些关于信仰、牺牲、奉献与坚守的故事,成为她最早的精神启蒙。
进入军艺后,系统的学习让她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她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革命历史书籍,观看经典红色影片,并主动参与走访革命老区的活动。每一次学习和走访,都让她对“红色”的理解更深一层——那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因此,在艺术实践中,她会有意识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灵感。她认为,演唱《英雄赞歌》、《映山红》、《保卫黄河》这类红色经典,不仅仅是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绎,更是在进行一种精神的传承。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让年轻一代也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六、突破边界,迈向更广阔舞台
尽管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孙潇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她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欲,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她计划继续打磨唱功,系统地学习传统戏曲的韵味,尝试将京剧的“韵白”和昆曲的“水磨调”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军旅歌曲或民族歌曲的创作与演唱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质的音乐表达。
此外,她对音乐剧、情景演唱等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也充满好奇与向往。而她心中最大的梦想,是把中国的声音带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我在国外演出时,发现很多人对中国音乐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脸谱化’的旋律上。”她说,“其实我们有那么多好故事——有军人在风雪边关的坚守,有母亲在灯下为孩子缝补衣服的温暖,也有普通人不畏艰难、追求梦想的执着。这些都值得被世界看见和听见。”
七、以热爱与担当,诠释新时代歌者使命
从那个在军艺教室里抱着乐谱、对着镜子反复练声的青涩学员,到如今能够在国家级舞台、边防哨所、山区学校等各种场合自如发光的军旅歌手,孙潇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两个关键词——“热爱”与“担当”。
她的歌声里,有军人的硬气——在唱家国主题时,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展现出中国人的底气与自信;她的歌声里,也有艺术家的柔情——在唱温情故事时,细腻动人,润物无声,能够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她的歌声里有对生活、对时代的真心——她从不敷衍每一次演唱,从不辜负每一份期待,始终以最真诚的态度对待听众和艺术。
这份“以声为炬”的坚守,让她当之无愧地成为“荣耀与担当”的生动诠释。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好的歌声,从来不是用来炫耀技巧的,而是用来“点亮”的——它能点亮一个失落听众的心情,能点亮一个时代的温暖瞬间,也能点亮那些藏在角落里、需要被看见、被温暖的人和事。
面向未来,孙潇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与使命,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她会继续歌唱,为战友,为家人,也为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努力奋斗的人。她要将更多的力量与温情,唱给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