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长春飞行表演
作者:高德臣
利箭刺苍穹,挟风动地鸣。
低飞查野鼠,结队镇豺熊。
伞降奇兵落,叠加火力升。
明朝疆场上,看我卫和平。
利箭穿云卫和平
——赏析高德臣《赞长春飞行表演》
高德臣的《赞长春飞行表演》以五言律诗的古典形制,承载当代军事题材的厚重内涵,既守格律之规,又赋时代之魂。全诗八句四十言,从视觉冲击到精神内核层层递进,将 “飞行表演” 这一具体场景,升华为 “强军卫和平” 的宏大叙事,尽显 “以小见大” 的创作智慧。
一、格律精严:古典形制与现代题材的榫卯衔接
作为一首规范的五言律诗,诗作在平仄、对仗、押韵上尽显锤炼之功,为情感表达筑牢形式根基。
• 押韵自然贯串:全诗以 “穹(qióng)”“鸣(míng)”“熊(xióng)”“升(shēng)”“平(píng)”韵脚清亮开阔,与 “刺苍穹”“卫和平” 的宏大意境相契合,读来朗朗上口又不失庄重。
• 对仗工稳精妙:颔联 “低飞查野鼠,结队镇豺熊” 中,“低飞” 对 “结队”(动作状态相对)、“查” 对 “镇”(动词力度相衬)、“野鼠” 对 “豺熊”(喻体属性呼应),不仅词性对应,更在语义上形成 “单兵侦察” 与 “集群威慑” 的逻辑互补;颈联 “伞降奇兵落,叠加火力升” 以 “落” 对 “升”,构成 “地面突击” 与 “空中压制” 的空间对照,对仗中暗含军事行动的战术逻辑,绝非简单的文字配对。
• 平仄合规见匠心:首句 “利箭刺苍穹”(仄仄仄平平)、次句 “挟风动地鸣”(平平仄仄平),严格遵循五言律诗 “首句入韵” 的平仄格式,平仄交替间营造出顿挫感,恰如战机起降的节奏张力。
二、意象隐喻:从表演场景到军事威慑的诗意转化
诗作最鲜明的特色,是将飞行表演的视觉元素转化为兼具 “画面感” 与 “威慑力” 的文学意象,避免了军事题材易犯的 “口号化” 弊病。
• 开篇破题:以 “箭” 喻机的视觉冲击:首联 “利箭刺苍穹,挟风动地鸣” 堪称 “诗眼”。“利箭” 喻战机,既点出其速度之快、锋芒之锐,又暗合 “利剑护国” 的传统意象;“刺” 字精准捕捉战机攀升的动态,“挟风”“动地鸣” 则从触觉(风)、听觉(鸣)强化气势,开篇即勾勒出 “长空砺剑” 的磅礴画面,将表演的观赏性转化为武器装备的实力彰显。
• 中两联:喻体藏锋的深层叙事:颔联 “低飞查野鼠,结队镇豺熊” 是全诗的 “隐喻核心”。“野鼠”“豺熊” 绝非泛泛之词,而是对 “边境隐患”“分裂势力” 等潜在威胁的文学化指代 ——“低飞查” 对应侦察机的巡逻职能,“结队镇” 暗指战机编队的威慑作用,将表演中的战术动作与实战意义无缝衔接。颈联 “伞降奇兵落,叠加火力升” 则转向具体作战科目:“伞降奇兵” 写空降兵投送,“叠加火力” 绘多机种火力支援,“落”“升” 二字形成动静反差,既还原表演场景,又暗示 “立体作战” 的军事体系,意象具象而意蕴深远。
• 尾联升华:从 “表演” 到 “使命” 的价值落点:尾联 “明朝疆场上,看我卫和平” 跳出表演现场,将视角引向未来战场。“明朝” 二字打破时空局限,让 “表演” 成为 “实战” 的预演;“卫和平” 则点明主旨 —— 飞行表演的震撼,本质是 “以实力护和平” 的底气流露,将军事力量与 “和平使命” 绑定,使诗作立意从 “赞表演” 升华为 “颂强军”。
三、主题递进:从 “技” 到 “力” 再到 “魂” 的情感升维
全诗遵循 “场景 — 功能 — 使命” 的逻辑脉络,情感层次由浅入深,展现出清晰的主题递进:
1. 表层:表演技艺的视觉呈现——首联写战机升空的姿态与声响,颈联绘伞降、火力的具体科目,聚焦 “表演本身” 的震撼效果;
2. 中层:军事力量的实力彰显—— 颔联通过 “查野鼠”“镇豺熊” 的隐喻,将表演转化为 “实战能力” 的展示,凸显军队的威慑力与战斗力;
3. 深层:强军卫国的使命担当—— 尾联 “卫和平” 的落点,将 “飞行表演” 这一仪式性活动,升华为人民军队 “保家卫国” 的核心使命,让诗作超越了 “赞歌” 的表层属性,抵达 “实力护和平” 的价值内核。
结语:古典诗体中的强军颂歌
高德臣这首诗的成功,在于其 “以古典形制写现代军事” 的精准平衡:既以律诗的格律美赋予军事题材庄重感,又以 “利箭”“豺熊” 等意象让强军主题落地生根。它证明:军事题材的诗歌不必依赖直白呐喊,通过意象锤炼与格律匠心,同样能写出 “有筋骨、有温度” 的时代篇章 —— 正如诗中战机 “刺苍穹” 的姿态,这首诗也以 “文” 为箭,射出了新时代强军兴邦的精气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