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回 砖瓦映岁月 笑语满校园
作者:刘连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双辽农场,田埂间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泥土的芬芳里,悄然飘起了稚嫩的读书声。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与小学初中班相继萌芽,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扎下根须,悄悄托起职工子女们沉甸甸的求学梦。
1970年的盛夏,农场党委一声令下,要为孩子们建起一所正规的全日制中学。七月流火中,第一栋砖瓦校舍在三大队衙门屯拔地而起。秋风送爽时,二大队、四大队的初中班一二年级学生,还有从双山中学赶来的一大队学子,背着书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4个教学班很快坐满了求知的身影。校领导张培德主任(工宣队代表)带着老师们守在这方新校园,双辽农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全日制学堂"。
建校的喜气还没散尽,一支"搬砖大军"便浩浩荡荡登场了。为了完善新校舍,初中班的"小不点"们——赵德安、董愚、张庆志、徐延州五六十个半大孩子,跟着张喜鹏、袁胜先等老师往新校址运砖和脱泥坯。董愚学着大人的模样,想一次扛五块砖,刚直起身就脚下一滑,砖块哗啦啦滚了一地,自己也结结实实摔了个"屁股墩",脸上沾了层灰,活像只刚从灶台边钻出来的"小花猫",逗得周围师生笑成一团。张喜鹏老师笑着递过抹布,打趣道:"董愚这是给新校舍'接地气'呢!"后来大家想出妙招,用绳子把砖块串成"砖串子",赵德安和徐延州俩人抬一串,你追我赶间,反倒比单打独斗快了不少。原本枯燥的劳动,就这样成了校园里一段笑闹不停的鲜活记忆。
1971年,"教育回潮"的春风拂过校园,带来了别样的风景。马和荣、贾丽蓉、邓晓云、杨玉峰、马光岩等十余名1969届毕业生,背着旧课本重新坐回了教室。贾丽蓉刚进教室时,后排的小同学偷偷嘀咕:"这位'学姐'看着比老师还眼熟呢!"杨玉峰听见了,笑着拍了拍小同学的肩膀:"别叫学姐,叫'老同学',咱们一起补习功课!"课堂上,这些"老学生"比应届生更懂珍惜,遇到难题还主动帮小同学讲解,朗朗书声里,总夹杂着此起彼伏的会心笑声。
日子在书声与笑语中缓缓流淌,校园也跟着一天天换新容。1984年起,校舍外墙抹上水泥、刷上水刷石,像穿上了一身整洁的"新衣";单杠双杠在操场站定,成了孩子们课间"大展身手"的宝地。实验员张文彬老师是个"能人",为了让同学们直观学知识,他自己琢磨着做教具,还一笔一划绘制了近百幅幻灯片。有次上物理课,他展示自制的"小孔成像"教具,阳光透过小孔在黑板上投出奇妙的光斑,后排的同学看得入了迷,差点从凳子上蹦起来,张文彬笑着摆手:"别急,每个人都能上来瞧一瞧!"同年,学校图书室添了满满一架子新书,同学们下课就围着书架打转,像一群等着啄食的小麻雀,管理员老师总要笑着招呼:"大家慢慢选,书够看!"
1992年,农场决定给中学"搬个新家",新校址选在长郑公路101公里处北侧,要建一栋4层15个教室的教学楼。资金不足,全场职工便一起凑——干部教师、非农职工每人出100元,有承包田的按面积出资,点点滴滴的心意里,都藏着对孩子的期盼。1994年11月,教学楼刚建好主体,师生们就按捺不住搬了进去。虽然内部设施还没完善,走廊里暂时没装路灯,但晚上下自习时,老师和同学们手拉手、打着手电筒走在楼道里,手电筒的光连成一串,像校园里亮起的"星星",温暖又热闹。
新校园越住越舒心。1998年,学校打了一眼机井,彻底解决了用水难题;冬天教学楼里的暖气烧得旺旺的,再也不用抱着暖手宝上课。1999年,食堂和寝室改造后,教学区和生活区彻底分开,校园里种上了3000多株树苗,成活率超过95%。春天一到,教学楼前的大花坛繁花似锦,自行车棚也换了新模样,走在校园里,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绿和五颜六色的花。2000年,几十人的大寝室改成了6到12人的小房间,还换上了牢固的铁管双层床,同学们再也不用挤在一起"抢被子",晚上躺在床上聊天,声音都轻快了不少。
后来的岁月里,校园持续焕发新颜。2002年,老师们换上了崭新的办公桌椅,1000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720平方米的礼堂相继落成,开运动会、办文艺汇演终于有了好去处。2014年,教学楼东侧建起1100平方米的宿舍楼,2016年投入使用时,同学们兴奋地跑去参观,直呼"像住进了'小公寓'"。也是这一年,为迎接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检测,学校添了理化生实验室、体音美器材室,还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硬件设施赶上了国家标准。检测通过那天,全校师生在礼堂里鼓掌欢呼,掌声响了好久好久。
2018年,双辽农场中学划归双辽市管理,新的"管家"给教学楼换了新的红瓦,屋顶再也不会漏雨。站在焕然一新的校园里,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教室里认真讲课的老师,仿佛能看见几十年前那批搬砖的"小不点"、重返校园的"老学生",还有一代代默默付出的教职工。他们的笑声和汗水,都藏在了校园的砖瓦草木里,在岁月里酿成了最温暖的风景,让黑土地上的读书声,一直清亮地回响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