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理事平台新书推荐
乘云化龙 俯身成蛇
——庄子思维中的自在之道
文丨祥云
得意读孔孟,失意读庄子。读懂庄子的三种核心思维,也就读懂了他安身立命的智慧,能让我们在迷茫焦虑时得以顿悟。
第一重智慧:“材与不材之间”的龙蛇之变
庄子带弟子行走于山中,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樵夫却迟迟不砍伐,庄子问其缘由,樵夫说,这棵树质地不好,没什么用处。庄子便对随身弟子解疑,你看这棵树正因为“不成材”才得以尽享天年,免遭杀身之祸。
下山后,庄子一行寄宿于朋友家中,朋友很是好客,嘱咐仆人杀鹅款待。只是仆人追着一只鹅满院乱跑,而门口有一只鹅,却不慌不忙,不躲不藏,优哉游哉地闲庭信步,神态安祥。弟子困惑,主人笑答,门囗那只鹅天生丽质,叫声犹如天籁,有高山流水之韵,能供人赏玩,留着有用。弟子不解,不是“不成材”免于祸害吗?何为有用之材亦可免于被杀?做人到底该如何自处?
庄子轻声细语地解答,吾将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该成龙时便成龙,乘云驾雾,飞腾万里,展示才华。该成蛇时便成蛇,俯身草莽,与蚯蚓为伍,沉入大地,收敛锋芒。所谓君子,当有“龙蛇之变”,不被“有用”的执念捆绑,也不被“无用”的标签困缚,顺应时势变化,摆脱二元定律,唯有如此蜉蝣于世,才能免于困顿,活得舒展。
第二重智慧:“虚己以游世”的空船之境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河里悠闲划船,忽然有另一艘船朝他驶来,眼看就要相撞,他急忙大喊让对方避让,可对方毫无反应,最终还是撞上了他的船。他又气又怒,对着那艘船破口大骂,可走近一看,才发现那是一艘没有主人的空船,随波逐流的空船,一瞬间,他的怒气就消散了。
庄子感叹,道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意思是人若能像空船一样,放空自己的执念,偏见的情绪,以“虚己”的心态游走人世间,又有什么能伤害到自己的呢?这便是庄子著名的“空船理论”。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的情绪,何尝不是如此。只有10%由发生的事情本身决定,剩下的90%,都源于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心态决定事态,凡事以平和之心面对,不给别人带来痛苦是慈悲,不给自己带来麻烦是智慧,用空船思维对待他人与困境,便是与自己和解的正道。
第三重智慧:“方生方死”的鼓盆之悟
话说庄子妻子去世,朋友惠子前去吊唁,却见庄子坐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惠子又惊又气,指责庄子没有哭妻也就罢了,竟然还敲盆唱歌,实在过分。庄子平静地解释道,生死就像四季轮转,是自然规律,妻子本源于天地,如今不过是回归天地,我又何必为之悲伤,正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世间万物,有生就有死,死之之后又会孕育新生,生死之外的得失,悲喜,皆是琐事,不足挂怀。我们虽无法决定生死,却能决定如何生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不被过往纠缠,不被未来焦虑,方能不负此生。
庄子这种超越生死的达观,实为对生命最深的敬畏。不因逝去沉溺,不为未来忧惧,当下即永恒。恰如秋叶凋零时,已孕育新芽。
孔孟教人立世,庄子示人超世。当现实如荆棘丛生时,庄子的智慧便是那柄无刃之剑——以柔克刚,以虚纳实。读懂了龙蛇之变、空船之渡、鼓盆之歌,便读懂了如何在喧嚣人间,活成一片不系之舟,找到安身立命之正道。
知者理事赏评:
本文以“乘云化龙,俯身成蛇”为喻,生动阐释了庄子哲学中的三种核心智慧,为当代人在复杂社会中的处世之道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文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材与不材之间”的处世智慧,到“虚己以游世”的心灵境界,再到“方生方死”的生命观照,完整展现了庄子思想的精髓。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祥云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阐释抽象哲理,如大树与鹅的对比、空船理论、鼓盆而歌等典故,既生动形象又发人深省。这些故事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思想,也使得整篇文章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既有“乘云驾雾,飞腾万里”的磅礴气势,又有“俯身草莽,与蚯蚓为伍”的谦卑姿态,完美诠释了庄子“龙蛇之变”的处世哲学。结尾处“不系之舟”的比喻,更是画龙点睛,概括了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境界。
祥云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庄子哲学的精彩解读,更是为现代人提供的一剂心灵良方。在心浮气躁的当代社会,庄子的这些智慧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在职场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知者理事赋清平乐一首,以期共情。
清平乐•读庄子三境
祥云漫卷,悟得逍遥见。龙蛇之变随形转,材不材间真幻。
空船不系风波,鼓盆歌彻山河。莫问方生方死,且听秋水长歌。
盛欣夫青墨鱼瓷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