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恩师长逝
大二学年的秋天,清华园里的银杏叶开始泛黄,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建军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专业课程难度加大,实验和项目也越来越多。
一个周日的下午,他正在图书馆钻研《水力学》,突然接到乡里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的村长声音沉重:“建军,王老师...走了。”
话筒从建军手中滑落,砸在桌子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围的学生投来诧异的目光,但他浑然不觉。整个世界仿佛突然静音,只剩下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
他请了假,连夜坐上回甘肃的火车。三十多个小时的车程,他几乎没有合眼,脑海中全是王老师的音容笑貌:那个穿着破皮袄的瘦削身影,在黄土院子里教他们认字;那个卖掉怀表为他买棉背心的恩师;那个在病床上仍惦记他学业的老人...
到达县城时,杨晓芸和周富强已经在车站等他。三人都红着眼眶,沉默地坐上回乡的班车。
王老师的灵堂设在乡中心小学——他工作最后的地方。简陋的礼堂里摆满了花圈,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令建军惊讶的是,许多都是王老师教过的学生,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的都有。
“王老师教了三十多年书,学生遍布全国。”校长哽咽着说,“听说他走了,很多人都赶回来了。”
建军看到灵堂正中的照片——王老师穿着那件熟悉的破皮袄,笑容温和而坚定。照片下方摆着那本《新华字典》,已经破旧不堪,却是老师最珍视的财产。
葬礼上,建军代表学生发言。他站在话筒前,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许久说不出话。
“王老师...”他终于开口,声音哽咽,“是我人生的启蒙者,是我梦想的引路人...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
他讲述着王老师卖怀表的故事,讲述着那些在黄土院子里画字的日子,讲述着老师最后的嘱托:“走出大山,勿忘根本...”
台下哭声一片。许多人都曾受过王老师的帮助,都记得那个穿着破皮袄、身形消瘦却眼神明亮的乡村教师。
按照王老师的遗愿,葬礼从简,骨灰撒在他教了三十年书的小学院子里。校长宣布,学校将改名为“王老师纪念小学”,并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
葬礼结束后,建军去看望了王老师的家人。师母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拿出一个木盒子递给建军:“老王临走前交代,这个一定要交给你。”
盒子里是那支建军高考时用过的钢笔,还有一封信。信很短,是王老师病中艰难写就的:
“建军:看到你成才,我此生无憾。勿忘黄土根本,但也要放眼世界。老师盼你真正造福乡梓。”
建军捧着信,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他向师母深深鞠了一躬:“师母放心,我一定不负王老师期望。”
回到清华,建军化悲痛为力量,学习更加刻苦。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仿佛这样才能告慰王老师的在天之灵。
李静察觉到他情绪低落,经常拉他去散步、聊天。一个周末,她带建军去听一场关于西部开发的讲座。
讲座上,一位水利专家的话深深打动了建军:“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解决水问题,就是解决发展问题。”
会后,建军主动找专家交流,介绍了家乡的缺水状况。专家很感兴趣,给了他联系方式:“暑假可以跟我去实地考察。”
这个建议让建军看到了方向。他开始收集家乡的水文地质资料,准备做一个详细的研究计划。
临近期末,建军接到一个意外电话:赵小梅丈夫打来的,说小梅难产,在县医院抢救!
建军急忙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证实了这个消息:“情况不好,孩子保住了,但小梅大出血,需要输血,县医院血库不足...”
建军立刻联系在北京的老乡,发起献血倡议。很快,十多个甘肃籍学生愿意献血。更让人感动的是,清华红十字会也加入进来,组织献血活动,血液通过紧急通道送往甘肃。
三天后,好消息传来:小梅脱离危险了。建军松了一口气,但心里依然沉重。他知道,在家乡,许多产妇仍然面临这样的风险,医疗条件亟待改善。
期末考试后,建军没有立即回家,而是跟着水利专家去了甘肃河西走廊考察。看到那些先进的水利设施,再对比家乡的落后状况,他更加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考察结束后,他回家乡待了两周。这次,他带着收集的资料,与县水利局进行了深入交流。
“咱们这儿主要是雨水收集和节水灌溉问题。”水利局长很欣赏这个年轻人,“可惜缺乏技术和资金啊。”
建军认真记下需求,准备回学校后寻找解决方案。
让他欣慰的是,王老师纪念小学的奖学金已经设立,首批资助了十个贫困学生。建军去看望这些孩子,他们眼中闪烁着和王老师一样的光芒——对知识的渴望。
“建军哥哥,我以后也要考清华!”一个瘦小的男孩认真地说。
建军摸摸他的头:“好好学习,你一定行。”
回到北京,大三学年开始了。专业课更加深入,建军选择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作为主攻方向。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专业前茅,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更让他高兴的是,杨晓芸和周富强来北京实习了。杨晓芸在一所中学当实习老师,周富强则在一家企业实习。三个老朋友经常聚会,交流各自的见闻和思考。
一个周末,他们去爬香山。站在山顶眺望北京城,周富强突然说:“我可能不回家乡了。公司答应留用我,待遇不错。”
杨晓芸皱眉:“你不是说要回去建设家乡吗?”
周富强有些不好意思:“此一时彼一时嘛...北京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建军沉默了一会儿,说:“人各有志。但别忘了,是那片土地养育了我们。”
那天晚上,建军失眠了。他理解周富强的选择,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家乡需要人才,需要改变,他不能辜负王老师的期望。
寒假前,建军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节水灌溉方案在学校的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了!更令人兴奋的是,有企业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愿意投资试点。
建军立即联系家乡水利局,双方一拍即合。试点选在王老师纪念小学所在的乡,首先解决学校的饮水灌溉问题。
项目启动那天,乡里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建军作为项目负责人,向乡亲们讲解方案。看着那些朴实而期盼的面孔,他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这娃真有出息!”“老王没白教他!”...乡亲们的议论传入耳中,建军仿佛看到王老师欣慰的笑容。
项目进行得很顺利。一个学期后,学校的饮水问题解决了,还建起了小型蔬菜大棚,孩子们能吃上新鲜蔬菜了。
这个成功案例引起了县里的重视,决定在更多乡村推广。建军作为技术顾问,经常通过电话和邮件提供指导。
大四学年开始,同学们都在为前途奔波:考研、找工作、出国...建军却早早确定了方向——回家乡水利局工作。
李静找到他:“西安水务局给我正式offer了,我答应了。”她看着建军,“你呢?真的决定回去?”
建军点头:“项目刚起步,我不能半途而废。”
李静笑了:“我就知道。其实...西安离甘肃也不远。”
两人相视而笑,一种微妙的情愫在空气中流动。
毕业设计,建军选择了“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家乡为案例。导师很支持这个选题,还帮他联系了更多资源。
论文写作过程中,建军回了趟家乡,进行实地调研。看到试点项目的成果,他倍感欣慰:学校的孩子们脸色红润了,乡亲们用水方便了,一些农户还开始尝试温室种植...
更让他高兴的是,赵小梅身体恢复了,还参加了乡里组织的扫盲班。“我不能让孩子将来看不起妈妈。”小梅笑着说。
毕业前夕,清华大学举行优秀毕业生表彰大会。建军作为代表发言。站在讲台上,他看着下面的师生,心潮澎湃。
“我是从甘肃黄土高坡走出来的孩子...清华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责任和担当...我将回到家乡,为改变那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发言获得了长时间掌声。许多老师同学被他的选择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离校前,建军去和王老师做最后的告别。在清华园的荷塘边,他悄悄撒下一些从家乡带来的黄土。
“老师,我即将踏上您未走完的路...请您放心,我一定不负所托。”
毕业典礼上,建军穿着学士服,接过学位证书。闪光灯亮起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从黄土高坡到清华园,再回到黄土高坡,这是一个完整的圆。
周富强决定留在北京,杨晓芸回北师大读研,李静去西安工作...朋友们各奔前程,但约定保持联系。
离京前夜,同学们为建军饯行。周富强喝多了,拍着建军的肩膀:“哥们佩服你!我是没这个勇气...但你放心,将来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杨晓芸送给建军一本相册,里面是高中以来的照片:“别忘了我们。”
李静的礼物是一支新钢笔:“继续写下去,写你和你家乡的故事。”
火车启动时,建军望着渐渐远去的北京城,没有伤感,只有期待。四年的清华生活给了他知识和能力,现在是他回报的时候了。
回到家乡,县水利局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局长亲自给他戴上大红花:“咱们县第一个清华水利专业人才!盼你带来新气象!”
建军被分配到规划科,主要负责节水灌溉项目。他立即投入工作,带着团队跑遍全县各个乡镇调研。
条件比想象中艰苦。许多村子还不通公路,需要徒步行走;住宿条件简陋,经常睡在老乡家的土炕上;饮食不习惯,经常拉肚子...
但建军从不叫苦。他看到乡亲们对水的渴望,看到项目实施后带来的变化,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一个月后,他收到李静的来信。信很短,但充满关心:“工作顺利吗?适应了吗?注意身体...西安离得不远,有空可以过来。”
建军回信时,附了一张照片:他站在新修的水窖前,身后是笑脸灿烂的乡亲们。
照片背面写了一行字:“这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是的,他的诗不在远方,就在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他的远方也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需要他的村庄里。
夜幕降临,建军坐在办公室整理调研资料。窗外,黄土高原的星空格外明亮,如同王老师期望的目光,温暖而坚定。
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前路或许依然艰难,但他已经准备好了。
因为,他是黄土的儿子,他的根在这里,他的梦在这里,他的未来也在这里。
第十三章 扎根黄土
回到家乡工作半年后,建军已经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他皮肤晒黑了,手上起了老茧,但眼神更加坚定。
节水灌溉项目推进顺利,但阻力也不小。许多老农习惯了大水漫灌,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祖祖辈辈都这么浇地,为啥要改?”他们常常这样问。
建军不厌其烦地解释:节水灌溉不仅能省水,还能提高产量。他带着投影设备,晚上在打谷场上放科普片;请来省里的专家,现场示范指导;甚至自掏腰包,让几个思想开放的农民先去试点。
渐渐地,看到试点农户的收成确实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新技术。县里也加大了支持力度,拨出专款补贴农户购买滴灌设备。
一个周日的下午,建军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局长兴冲冲地进来:“好消息!省里要把咱们县列为节水农业示范县,每年有专项经费!”
建军兴奋地站起来:“太好了!这下可以扩大试点范围了。”
“不仅如此,”局长拍拍他的肩膀,“省水利厅还要派专家组来考察,点名要听你的汇报!”
接下来的日子,建军更加忙碌。他准备汇报材料,整理项目数据,规划考察路线...经常工作到深夜。
专家组来的那天,建军穿着唯一的一套西装,早早等在县界。让他意外的是,带队的竟然是清华的刘教授——他当年的专业课老师!
“建军!”刘教授惊喜地握住他的手,“听说有个清华学生在这里搞节水灌溉,没想到是你!”
考察进行得很顺利。专家组看了几个试点村,与农户交流,对项目成果高度评价。刘教授私下对建军说:“你的选择是对的。在这里,你能发挥更大作用。”
送走专家组,建军收到一个更好的消息:省里决定在县里建设一个大型节水灌溉示范基地,由他主要负责!
项目规划会议上,建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仅要搞灌溉示范,还要结合养殖、沼气、温室种植,形成一个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想法很好,但技术难度很大啊。”有同事担心。
建军信心满满:“我们可以请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清华、兰大都有相关研究。”
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水利系与县里建立了合作关系,派研究生来实习,提供技术支持。兰大农学院也加入进来,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基地建设过程中,建军几乎以工地为家。白天在现场指挥,晚上研究图纸方案,经常和衣睡在工棚里。母亲心疼儿子,经常送饭来,但往往找不到人——他又去哪个村解决问题了。
一天,建军正在工地忙碌,突然接到李静的电话:“我调来兰州工作了!省水务厅!”
建军惊喜万分:“真的?什么时候的事?”
“刚报到。”李静笑着说,“以后可以经常去你那儿考察了。”
这个好消息让建军干劲更足。他隐隐感觉到,李静的选择与他有关。
基地建设按期完成那天,县里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省长亲自来剪彩,称这是“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记者采访时,建军把功劳归于团队和乡亲们:“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真正的英雄是这些敢于尝试的农民兄弟。”
仪式结束后,刘教授把建军拉到一边:“学校考虑在这里设立一个科研工作站,由你负责,怎么样?”
建军激动地点头:“太好了!这样就能有持续的技术支持了。”
工作站很快建立起来,不仅研究节水灌溉,还开始关注雨水收集、水土保持等更广泛的课题。建军带着团队翻山越岭,勘察地形,收集数据,为全县的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之余,建军开始写作。他把实践中的经验和思考写成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他还开通了博客,记录基层水利工作的点滴,吸引了不少同行关注。
一个雨夜,建军正在写博客,突然接到紧急电话:上游暴雨,水库水位猛涨,可能要泄洪!
他立即赶到水库,只见水位已经接近警戒线。防汛指挥部里气氛紧张,各方意见不一:有的主张立即泄洪,确保大坝安全;有的担心下游村庄受灾,主张再等等。
建军仔细分析数据后提出:“不必全面泄洪,可以开启部分闸门,控制下泄流量。同时立即组织下游群众转移低洼地带人员。”
这个方案得到采纳。那一夜,建军守在指挥部,密切关注水情变化。天亮时分,雨势减小,水库水位开始下降,险情解除。
下游村庄没有严重受灾,只有部分农田被淹。救灾时,建军意外发现赵小梅也在志愿者队伍中。
“我家就在下游,听说可能泄洪,就来帮忙了。”小梅简单解释。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怯懦的农村女孩,而是一个自信的年轻母亲。
救灾结束后,县里表彰防汛先进集体和个人。建军代表发言时,特别提到了志愿者的贡献:“没有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再好的方案也难以落实。”
这件事让建军更加认识到,水利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群众工作。他开始更加注重与群众的沟通,经常举办科普讲座,讲解水利知识。
冬天来临前,工作站完成了一份全县水资源规划草案。建军带着草案逐个乡镇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位老农的话让他印象深刻:“你们读书人总想着修大工程,但我们最需要的是解决吃水问题。每天挑水要走十里山路啊!”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建军。回去后,他立即调整规划,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优先项目。
在李静的帮助下,省里拨出专款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建军带着团队翻山越岭找水源,设计引水方案,监督施工质量...
当清泉第一次从水管中流出时,村民们激动地围拢过来,孩子们欢笑着接水嬉戏。一位老人捧着水喝了一口,老泪纵横:“这辈子没想到能在家里喝上自来水!”
这个场景被随行记者拍下,发表在省报上,标题是《黄土坡上的“水神”》。建军看到报纸后很不自在:“我算什么水神?真正的功臣是党和政府,是支持项目的乡亲们。”
春节前,建军收到清华校友会的邀请,请他在年会上分享基层工作体会。在北京,他见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大家的变化都很大,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在大企业工作,有的自主创业...
周富强也来了,他已经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西装革履,与从前判若两人。“哥们你真行!”他拍着建军的肩膀,“听说你都上报纸了!”
年会上,建军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他讲述了基层水利工作的艰辛与成就,讲述了乡亲们的期盼与支持,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有人问我,清华毕业为什么回贫困山区?我想说,正因为是清华毕业,才更应该回去。母校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责任和担当...”
他的发言被多次掌声打断。许多校友表示愿意提供帮助,有的捐款捐物,有的提供技术支持,有的甚至表示也想投身基层工作。
刘教授激动地说:“建军代表了清华人的精神——立足本职,服务人民!”
回程的火车上,建军思绪万千。他想起王老师的嘱托,想起父母的期望,想起乡亲们的笑脸...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开春后,县里进行干部调整,建军被任命为水利局副局长。这是当时最年轻的副局长,有人质疑他太年轻,经验不足。
局长力排众议:“年龄不是问题,能力和责任心才是关键。建军虽然年轻,但专业能力强,群众基础好,是最合适的人选。”
上任后,建军推动的第一个项目是“互联网+水利”——建立全县水利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水库水位、降雨量、土壤湿度等数据。
这个想法遭到不少老同志的反对:“花那么多钱搞电脑,不如多修几个水窖实在!”
建军没有争辩,而是先搞了一个试点乡。当农民通过手机APP就能知道何时灌溉、灌多少水时,反对声音渐渐消失了。
系统建成后,不仅本县使用,还被周边县借鉴。建军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技术,他说:“水资源问题需要区域协同解决,不能各自为战。”
夏天,西北地区遭遇罕见干旱。由于有了完善的水利设施和信息系统,县里的受灾程度远低于周边地区。甚至还能支援邻县一部分饮用水。
省里召开抗旱救灾表彰大会,建军作为先进代表发言。当他讲到王老师纪念小学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时,台下许多人都抹起了眼泪。
会后,省长特意找他谈话:“你的工作很有成效,省里考虑把你调到水利厅,负责更大范围的工作。”
建军思考片刻,婉言谢绝:“谢谢省长关心,但我觉得基层更需要我。我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想法需要落实。”
省长赞赏地点头:“好!就需要这样扎根基层的干部!”
回到县里,建军开始筹划一个更大胆的项目:跨流域调水。家乡所在的流域水资源匮乏,而邻近流域相对丰富,如果能修建引水工程,将彻底改变缺水状况。
这个设想需要巨额投资和技术支持,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但建军没有气馁,他带着团队做可行性研究,争取上级支持,寻找合作机会...
在李静的牵线下,省水务厅组织了专家论证会。令人惊喜的是,刘教授也带来了清华的研究团队,愿意提供技术支持。
论证会开了整整两天,最终认为项目虽然难度大,但具有战略意义,值得推进。省里决定立项,并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支持。
消息传回县里,干部群众欢欣鼓舞。老县长握着建军的手:“我干了三十年水利,没想到能在退休前看到这个项目立项!后生可畏啊!”
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后,建军更加忙碌。经常省里县里两头跑,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但他乐在其中,因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一个傍晚,建军从省里回来,直接去了工地。夕阳下的黄土高原苍茫而壮美,新修的梯田如波浪般起伏,节水灌溉设备整齐排列,仿佛大地上的五线谱。
他站在山梁上,俯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远处,王老师纪念小学的红旗迎风飘扬;近处,新修的水窖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手机响起,是李静发来的短信:“项目批文下来了,恭喜!周末我去看你?”
建军回复:“好,带你去看看我们的新工程。”
放下手机,他深深吸了一口黄土高原的气息。这条路还很长,但他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的根在这里,他的梦在这里,他的爱也在这里。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仿佛与这片黄土地融为一体,再也分不开。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