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新的挑战
智慧水网系统运行三年后,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管理进入了新阶段。但在一个初春的早晨,建军被紧急召到县政府开会——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可能发生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县长指着气象图:“预计降雨量比往年减少四成,气温偏高2-3度。这对我们将是严峻考验。”
作为水利局长,建军首先发言:“我们的水利设施能够应对一般干旱,但如果是五十年一遇的...建议立即启动应急方案。”
会议决定成立抗旱指挥部,建军任常务副总指挥。接下来的日子,他忙得脚不沾地:检查所有水库蓄水情况,检修灌溉设施,制定应急供水方案...
最让他担心的是农村饮水安全。虽然通了自来水,但许多水源地水位已经在下降。
“必须找到备用水源。”他对团队说,“尤其是那些偏远山村,要确保不断水。”
四月份,旱象初显。河流水位下降,土壤墒情恶化。一些老人看着天,摇头叹息:“像五八年那场大旱啊...”
建军压力巨大,经常失眠。李静心疼丈夫,每晚都给他按摩放松:“别太焦虑,我们已经做了充分准备。”
五月,干旱正式来临。连续四十天无有效降雨,气温持续偏高。庄稼开始枯萎,部分村庄出现饮水困难。
抗旱指挥部昼夜运转。建军坐镇指挥,科学调度每一方水:“优先保障饮水,其次是关键作物灌溉...”
他创新性地推行“轮灌制”——各村按计划轮流用水,避免争水纠纷。还组织送水队,为特别困难的村庄送水上门。
一天,建军去一个偏远山村检查送水情况。看到一位百岁老人捧着水碗老泪纵横:“民国十八年大旱,咱村饿死一半人...现在政府送水上门,共产党好啊!”
这句话让建军深受震撼。回程路上,他对同事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六月中旬,旱情加剧。邻县已经出现严重水荒,请求支援。尽管自家也困难,建军还是调出一部分水支援:“兄弟县有难,我们必须帮。”
这个决定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说:“我们自己都不够用,还帮别人?”
建军耐心解释:“水资源要区域统筹。今天你帮别人,明天别人才会帮你。”
更严峻的挑战来了——持续高温导致电力紧张,而水利设施需要电力运行。一旦停电,整个供水系统将瘫痪。
建军立即与电力部门协调,确保水利设施用电优先。同时启动备用发电机,做好应急准备。
那段时间,他几乎以指挥部为家。一天深夜,正在研究调度方案时,突然头晕眼花,差点摔倒。医生检查后说是过度疲劳,要求他休息。
“现在这情况,我哪能休息?”建军吃了点药,继续工作。
李静带着儿子来指挥部看他。小思源已经上小学了,捧着爸爸的脸说:“爸爸,你要好好睡觉,不然会生病的。”
看着儿子担忧的眼神,建军心中一软,答应每天至少睡四小时。
七月份,旱情达到顶峰。全县动员抗旱,连机关干部都下乡帮农民浇水保苗。建军创造性地推广“穴灌”技术——只在作物根部浇水,最大限度节约用水。
同时,他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每次看到降雨云系,就立即申请空域,发射增雨火箭。虽然效果有限,但聊胜于无。
最让人感动的是群众的自发行动。许多村民主动节水,把省下来的水让给更需要的邻居。王老师纪念小学的孩子们组成“节水宣传队”,到各村宣传节水知识。
“这就是王老师精神的传承。”建军感慨地对杨晓芸说。
八月初,终于迎来一场像样的降雨。虽然不足以解除旱情,但极大缓解了压力。建军抓住机会,组织抢种晚秋作物,弥补损失。
抗旱总结会上,数据显示:虽然遭遇特大干旱,但全县没有一人因旱缺饮用水,粮食减产控制在15%以内——这在全国旱区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省长亲自来慰问,握着建军的手说:“你们创造了奇迹!经验要在全省推广!”
面对荣誉,建军很清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
确实,抗旱中暴露出许多不足: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应急机制不完善,节水意识有待提高...
建军立即组织团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方案。他还向县里建议: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就像粮食储备一样。
“这次抗旱靠的是现有工程,万一是百年一遇的干旱呢?我们必须有更长远的准备。”他在常委会上直言。
这个建议得到重视。县里决定规划建设一批地下水库和战略备用水源工程,由建军负责可行性研究。
研究过程中,建军发现一个新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水质污染风险增加。一些乡镇企业废水处理不达标,农业面源污染也日益突出。
“只注重水量不够,还必须注重水质。”他调整工作重点,开始抓水资源保护。
这又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有企业主找来说情:“张局长,通融一下嘛,整改需要时间...”
建军态度坚决:“水资源是生命线,不能妥协。必须限期整改,否则依法关停。”
有人劝他别太较真,容易得罪人。他说:“不得罪人,就会得罪老百姓,得罪子孙后代。”
在李静的支持下,他顶住压力,关停了3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整治了10多处污染源。还推动立法,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环境准入。
这些措施起初不被理解,但随着水质改善,群众感受到了好处,逐渐转为支持。
更让建军欣慰的是,儿子小思源在学校组织的环保征文比赛中获了奖。作文题目是《我爸爸是“水医生”》,生动描述了建军的工作。
“爸爸治好了河流的病,让水变清了...”建军读着儿子的作文,眼眶湿润了。
这年秋天,清华大学刘教授带队来调研,看到变化后十分惊讶:“没想到你们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也走在了前面!”
建军借机提出合作请求:“我们想建立水质监测预警系统,需要技术支持。”
刘教授爽快答应:“没问题!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在清华团队的帮助下,全县建立了先进的水质监测网络,重要水源地实时监控,一旦有污染立即预警处置。
系统建成那天,建军特意带老局长参观。老局长感慨万千:“我们当年只管修工程,你们现在管得这么精细,真是时代进步啊!”
然而,新的挑战又来了。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旱涝急转现象时有发生。在经历特大干旱后,第二年夏季又遭遇罕见暴雨。
七月连续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多处水利设施受损。建军立即转入防汛模式,昼夜巡查险工险段。
最危险的是夜巡水库时发现一处管涌。建军立即组织抢险,冒着大雨奋战一夜,终于控制住险情。回到指挥部时,他浑身湿透,满身泥浆,却笑着说:“幸好发现得早!”
防汛结束后,他反思道:“我们必须提高工程标准,应对极端天气。还要加强山洪灾害防治,不能总是被动抢险。”
在他的推动下,县里启动了水利工程提质升级计划,对老旧工程进行加固改造。还建立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提前转移危险区群众。
这些投入巨大,有人质疑是否必要。建军用数据说话:“根据气候预测,极端天气将成为常态。现在投入,是为了将来少损失。”
时间证明他是对的。第二年,当暴雨再次来袭时,损失大大减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更好保障。
这年冬天,建军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去北京领奖。在人民大会堂,他作为代表发言。
“...水利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为人民管好水、用好水。在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他的发言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同行会后找他交流经验,邀请他去指导。
但建军最惦记的还是家乡的工作。领奖后立即返回,连在北京工作的周富强约他吃饭都推掉了。
“这么急着回去干嘛?”周富强在电话里抱怨。
“年底要完成水资源规划修编,事情多。”建军解释,“下次一定聚。”
回县后,他立即投入规划修编工作。这次,他特别强调了水生态保护和水文化建设。
“水不仅是资源,更是生态要素和文化载体。”他在论证会上说,“我们要建设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这个理念被纳入规划,指导全县水利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与此同时,他继续抓紧人才培养。局里又有3个年轻人考取研究生,都承诺学成归来。更让他高兴的是,儿子小思源对水利工程的兴趣越来越浓,经常画些“设计方案”给爸爸看。
“也许真能子承父业呢。”李静笑着说。
建军却不想给儿子太多压力:“顺其自然。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理想。”
转眼又到汛期。今年雨水适中,风调雨顺。看着绿油油的庄稼和清澈的河水,建军感到欣慰——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一个傍晚,他带着儿子散步到河边。夕阳下的河水泛着金光,两岸杨柳依依,几个孩子在岸边嬉戏。
“爸爸,你看多美啊!”小思源兴奋地说。
建军点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解决饮水困难,到抗旱防汛,再到水生态保护...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无比值得。
因为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滴水都连着民生,每一处工程都系着民心。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倒映在河水中,如梦如幻。建军牵着儿子的手,慢慢走回家。
前方的路还很长,新的挑战还会出现。但他已经准备好了,带着责任,带着智慧,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因为他不仅是水利局长,更是黄土高原永远的儿子。
第十七章 绿色梦想
水资源规划修编完成后,建军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生态水利建设。在他看来,单纯解决水量问题已经不够,必须实现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个春天的早晨,他带队勘察一条曾经干涸的小流域。令人惊喜的是,经过连续多年的生态修复,这里已经重现生机——小河潺潺流淌,两岸植被恢复,甚至发现了久违的野生动物踪迹。
“这就是生态水利的力量。”建军对同事们说,“我们要从征服自然转向顺应自然。”
回到局里,他立即组织制定《生态小流域建设规划》,选择10条小流域作为试点,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草、建设淤地坝等综合措施。
这个规划起初遇到阻力。有些乡镇领导担心影响经济发展:“封山育林了,农民收入怎么办?”
建军耐心解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统一。我们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他带着干部们去外地学习成功经验,还请来专家论证指导。渐渐地,反对声音小了,支持的人多了。
试点工作启动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一个小流域经过三年治理,不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还发展起了观光农业,农民收入不降反升。
“原来生态和经济真的可以双赢啊!”当初反对最激烈的乡镇领导感慨地说。
建军趁热打铁,在全县推广小流域治理经验。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以水带绿、以绿养水”的理念,把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
这项工作引起了上级重视,省里决定在这里召开现场会。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看到成果后,纷纷表示要学习推广。
更让建军高兴的是,儿子小思源所在的学校把生态水利作为课外实践内容。孩子们经常来治理好的小流域开展活动,学习生态知识。
“爸爸,我们班成立了‘护水小分队’!”小思源自豪地汇报。
建军鼓励道:“好啊!保护好每一滴水,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矛盾再次凸显。一些高耗水项目想落户,被建军卡住了。
“不符合水资源承载力规划的项目,坚决不能上。”他在项目评审会上态度坚决。
有人私下劝他:“这些都是大项目,能带动经济发展,别太死板。”
建军回答:“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要的是高质量发展。”
他组织修订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产业。
这项工作得罪了一些人,甚至有人写匿名信告状。但建军坦然处之:“我问心无愧。保护水资源是我的职责。”
李静担心丈夫,劝他注意方式方法。建军说:“有些原则必须坚持。否则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关键时刻,县长站出来支持他:“建军同志做得对!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不是短期利益。”
在县里的支持下,建军顶住压力,坚守住了水资源红线。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不仅没有影响发展,反而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更令人惊喜的是,严格的环保要求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低耗水的绿色企业落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了良性互动。
这年夏天,建军受邀在国际水资源论坛上发言。他介绍了黄土高原水资源管理的经验,特别是生态水利的实践,引起与会专家浓厚兴趣。
“你们的经验对类似地区很有借鉴意义。”一位外国专家说,“希望能去实地考察。”
会后,多个国际组织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建军谨慎地选择合作项目,确保符合实际需要。
从国际舞台回来,他更加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虽然工作繁忙,他还是挤出时间学习最新技术和管理理念。
他还推动局里建立学习制度,定期请专家来讲课,组织干部外出培训。“水利工作不能吃老本,必须与时俱进。”他说。
在他的带动下,学习在局里蔚然成风。许多年轻干部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更让建军欣慰的是,小王研究生毕业后真的回来了,成为技术骨干。“我兑现了承诺。”小王说,“这里更需要我。”
建军把更多工作交给年轻人,自己侧重战略规划和大方向把握。他经常对班子成员说:“我们要为未来十年、二十年做准备。”
基于这个思路,他牵头制定了《水资源战略2035》,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目标:万元GDP水耗下降30%,生态用水比例提高到20%,智能水网全覆盖...
这个规划受到专家高度评价,被认为代表了水资源管理的方向。
然而,规划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县里财力有限,难以全部负担。
建军创新思路,探索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周富强听说后,第一时间来找他:“哥们,这么好的事怎么不早说?我们公司愿意投资!”
在周富强的带动下,多家企业表示有兴趣。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3家合作企业,引入资金2亿多元。
“这就是双赢。”建军感慨地说,“企业有效益,群众得实惠。”
项目建设过程中,建军特别强调质量和安全。经常突击检查工地,对不合格工程坚决要求返工。
有一次,发现一处管道铺设不符合标准,他立即下令停工整改。施工方求情:“不影响使用,通融一下吧?”
建军态度坚决:“水利工程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必须百分之百合格!”
最终,施工方按要求返工,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保证了质量。这件事在业内传开后,再没人敢在质量上马虎。
这年秋天,建军收到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邀请。作为杰出校友,他要在论坛上发言。
站在熟悉的讲台上,看着下面青春洋溢的面孔,他感慨万千:“...母校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回到家乡,为改变那片土地奋斗...”
他的发言被掌声多次打断。许多学生课后围上来,表示受到启发和鼓舞。
更让他惊喜的是,学校决定与他所在县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仅限于水利领域,还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多方面。
“这是最好的校庆礼物。”建军激动地说。
回县后,他立即落实合作事项。清华大学派来了博士生服务团,帮助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王老师纪念小学与清华附小结成对口帮扶;还有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
这些合作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建军忙得不亦乐乎,但内心充满喜悦。
然而,长期超负荷工作终于让他的身体发出了警告。在一次下乡调研时,他突然胸痛难忍,被紧急送医。
检查结果是冠心病,需要立即手术。消息传出,许多人来看望,病房再次堆满鲜花和慰问品。
手术很成功,但医生严肃警告:“必须减轻工作压力,否则很危险。”
李静又气又心疼:“这次你必须听医生的!”
建军苦笑:“这么多事,哪放得下啊。”
关键时刻,年轻干部挑起了重担。小王代理局长工作,其他同事各司其职,各项工作井井有条。
“局长您放心养病,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小王信心满满。
更让人感动的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轮流照顾建军。“张局长为我们操心这么多年,该我们照顾他了。”一位老大娘说。
在大家的关心和照顾下,建军恢复得很快。但他也开始反思:不能总是事必躬亲,要更好地发挥团队作用。
康复后,他调整工作方式,重点抓大事、把方向,具体工作放手让年轻人去做。他还推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工作规范高效。
让他欣慰的是,年轻人成长很快,完全能够独当一面。“事业后继有人啊。”他对李静说。
这年冬天,全县举行水利建设成就展。从当年的土法上马到现在的智慧水网,从解决饮水困难到生态水利建设...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据,记录着不平凡的历程。
展览入口处,特别设置了“致敬水利人”专区。王老师的照片挂在醒目位置,旁边是建军和其他水利工作者的照片。
开展那天,许多群众前来参观。一位老人指着照片对孙子说:“这些都是咱们的恩人啊!”
建军看着这一幕,眼眶湿润了。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展览结束后,他特意带儿子来看。小思源已经上初中了,认真地看着每一幅图片。
“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学水利。”他突然说。
建军摸摸儿子的头:“不管你学什么,都要记住——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人民。”
夜幕降临,父子俩漫步在河边。治理后的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灯光璀璨。
“多美啊!”小思源感叹。
建军点点头,心中充满希望。从解决温饱到绿色发展,这片土地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而他,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个过程。
前方的路还很长,绿色梦想才刚刚启航。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梦想终将实现。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水就有生命,有绿就有希望,有梦想就有未来。
而他,永远是那个追梦人。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