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智慧之水
康复后的建军,虽然听从医生建议减少了工作量,但他的思维却更加活跃。在一次全省水利信息化会议上,他第一次接触到“数字孪生流域”的概念,顿时眼前一亮。
“这就是未来方向!”回程的车上,他兴奋地对同事说,“通过数字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复制整个流域,进行模拟仿真和优化调度。”
同事们面面相觑,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超前了。但建军已经下定决心要尝试。
他首先组织技术骨干到杭州、深圳等先进地区学习,又请来清华大学专家进行指导。经过半年准备,制定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方案》。
方案论证会上,质疑声不少:“花这么多钱搞虚拟的东西,不如多修几个实实在在的水利工程。”
建军耐心解释:“数字孪生不是虚拟游戏。它能让我们的水资源管理更精准、更高效,从长远看是省钱的。”
他举例说明:通过精准预测来水,可以优化水库调度,增加蓄水;通过模拟不同情景,可以提前制定应急方案;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最终,县里批准了先期试点方案,选择一条小流域进行探索。
项目建设并不顺利。数据采集困难,模型建立复杂,系统集成棘手...问题一个接一个。最困难的是人才缺乏,全局懂这项技术的没几个人。
建军一方面高薪引进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选派骨干外出培训。他还亲自学习相关知识,经常熬夜看资料。
李静心疼又无奈:“你这哪是养病,比上班还累!”
建军笑笑:“学习是最好的养生。接触新东西,脑子更灵活。”
经过一年努力,数字孪生系统初步建成。当整个流域以三维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实时查看水位、流量、水质等数据时,所有人都震撼了。
“太神奇了!就像给流域做了个CT扫描!”老局长感叹道。
系统很快发挥了作用。一次暴雨来临前,系统精准预测了洪峰流量和时间,为防汛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比传统方法提前6小时预警,减少损失上千万元。
这件事让质疑者闭上了嘴。省里决定推广这一做法,在其他地区建设数字孪生系统。
但建军没有满足。他又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AI可以深度学习历史数据,做出更精准的预测和决策。”他在局务会上说。
这次阻力小多了。大家已经见识到新技术的力量,态度更加开放。
建军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了水资源智能调度系统。系统能根据气象预报、用水需求等信息,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方案。
系统试运行期间,正好遇到一次用水紧张。AI给出的调度方案与人工方案相比,节水效果提高15%,且更公平合理。
“看来我们要被机器取代了。”有同事开玩笑说。
建军认真地说:“不是取代,是辅助。最终决策还要靠人,但AI能让决策更科学。”
与此同时,他继续推进智慧水网建设。全县安装了智能水表,建立了用水监控平台。不仅可以远程抄表,还能发现漏水异常。
一天,系统报警显示一个村庄夜间用水异常。工作人员检查后发现是一处主管道破裂,及时进行了修复。
“以前这种漏水可能几天才发现,现在实时报警,大大减少了损失。”供水公司经理高兴地说。
更让群众满意的是,可以通过手机APP查询用水情况、缴纳水费、反映问题。“太方便了!再也不用跑营业厅了!”许多村民点赞。
智慧水务的建设,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产生了大量数据。建军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数据的价值。
“我们要建设水利大数据中心,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他提出新目标。
大数据中心建成后,确实带来了新发现。通过分析多年数据,他们发现了用水规律、干旱周期等有价值的信息。
“看,每11年左右有一个干旱周期。”建军指着分析图说,“这为我们长期规划提供了依据。”
他还推动数据共享,与气象、农业、环保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更综合的决策。
例如,根据气象预测和土壤墒情,系统可以给出灌溉建议;根据水质监测和污染源数据,可以预测水质变化趋势...
这些应用让水资源管理进入了新阶段。省里再次来这里开现场会,号召全省学习。
荣誉面前,建军保持清醒。“技术只是工具,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他经常对团队说。
基于这个理念,他特别关注技术的普惠性。担心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保留了传统服务渠道;担心贫困家庭用不起智能水表,制定了补贴政策...
“智慧水务要有温度。”他说。
这年夏天,全国智慧水利建设论坛在这里举行。作为东道主,建军做了主题发言。
他不仅介绍了技术创新,更强调了理念创新:“智慧水利不仅是技术智能化,更是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以水为纽带,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
发言引起热烈反响。许多地方邀请他去指导,他都婉言谢拒:“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需要继续完善。”
回县后,他着手制定《智慧水利2030行动计划》,提出了更长远的目标:建设全要素感知、全业务集成、全周期管理的智慧水利体系。
这个计划需要大量投入,但他认为值得:“智慧水利是必由之路。早投入早主动。”
在他的坚持下,县里批准了计划。项目建设再次启动,这次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网络安全风险增加。一天,系统突然遭到黑客攻击,部分功能瘫痪。
虽然很快恢复,但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军立即部署防护措施。
他请来网络安全专家,建立了多层防护体系,还制定了应急预案。“网络安全就是国家安全。”他告诫团队。
与此同时,他继续关注人才培养。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办了智慧水利研究生班,培养本地人才。
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小思源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经常缠着爸爸讲智慧水务的事。
“爸爸,我以后要学人工智能,帮你做更聪明的系统!”小思源说。
建军鼓励道:“好啊!不过要打好基础,数学物理都很重要。”
智慧水务的建设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许多科技企业看到这里的应用场景,纷纷来投资合作。一个智慧水利产业园正在规划中。
“没想到水利也能带动产业发展。”县长高兴地说。
建军深有感触:“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手段,更是新动能。”
这年秋天,他被评为“全国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再次去北京领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思绪万千。
从当年的放羊娃,到今天的数字化推动者...这一路走来,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为民初心。
回程的火车上,他一直在思考下一个方向。数字技术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但“怎么干”还需要实体工程支撑。
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工程韧性更加重要。“我们要建设既能抗旱又能防汛的韧性水利工程。”他在局务会上提出新思路。
这个思路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就是一批具有多重功能的水利工程:平时供水灌溉,旱时应急水源,汛时防洪调度...
最大的挑战是资金。这类工程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兴趣不大。
建军创新提出“水利基础设施REITs”概念,准备将部分水利工程打包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这样既能融资,又能让群众分享发展红利。”他解释说。
这个想法很大胆,需要政策突破。他多次跑省里、部里汇报,争取支持。
经过半年努力,终于获得试点批准。全国首支水利REITs成功发行,募集资金5亿元,用于韧性水利工程建设。
这件事引起广泛关注,被认为开辟了水利投融资新渠道。《人民日报》做了专题报道,标题是《黄土坡上的金融创新》。
面对荣誉,建军很淡定:“创新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
工程建设中,他特别强调生态友好。采用绿色材料、生态工法,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还创新设计了“鱼道”“生态廊道”等,让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存。
“现代水利工程应该是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智慧工程的统一。”他说。
这些理念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中,改变了传统水利工程的形象。许多工程成为网红打卡地,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一个周末,建军带家人来到新建的生态水库。碧波荡漾,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完全看不出这是水利工程,更像生态公园。
“爸爸,这里真漂亮!”小思源兴奋地跑前跑后。
李静也感慨:“没想到水利工程可以这么美。”
建军欣慰地笑了。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让水利工程融入自然、服务人民、赋能发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水库边的灯光秀开始表演,水幕电影讲述着水利发展的故事。
许多群众驻足观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建军站在人群中,心中充满自豪。
从解决饮水困难,到智慧水务建设...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无比值得。
因为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滴水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每一处工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前方的路还很长,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梦想终将实现。
因为智慧之水,必将滋润这片土地,点亮万家灯火。
第十九章 薪火永传
数字孪生流域和智慧水务系统的成功,让建军的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开始思考更深远的问题——如何让这些成果持续发挥作用,如何培养接班人,如何将理念和精神传承下去。
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建军站在新建的水利科技馆前,心中感慨万千。这座现代化的展馆,记录着全县水利事业从无到有、从传统到智能的跨越式发展。
“这里不仅是展示成就的地方,更是教育基地。”他在开馆仪式上说,“要让下一代了解水的重要性,培养水利人才。”
科技馆很快成为热门参观地。学生们在这里通过VR体验防汛抗旱,通过互动游戏学习节水知识,通过沙盘操作理解水流原理...
最让建军高兴的是,儿子小思源和同学们成立了一个“小小水利工程师”社团,经常来科技馆开展活动。
“爸爸,我们设计了一个雨水收集模型,获了省里一等奖!”小思源兴奋地汇报。
建军鼓励道:“真棒!但要记住,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获奖。”
随着年纪增长,建军更加注重培养年轻干部。他推行“导师制”,让每位老同志带一两名年轻人,传授经验技术。
“事业要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他在全局大会上说,“我们要为未来十年、二十年储备人才。”
他特别关注那几个研究生毕业后回来的年轻人,给他们压担子、搭平台。小王已经成长为副局长,独当一面。
“局长,您放心,我们一定把工作做好。”小王信心满满。
建军欣慰地点头,但提醒道:“不仅要做好工作,还要带好队伍。人才培养是更重要的任务。”
他还推动与高校深化合作。清华大学在这里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每年有博士生来研究实践。建军经常与他们交流,既传授经验,也学习新知识。
“这些年轻人脑子活,观念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他对同事们说。
然而,新的挑战不断出现。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管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一天,一场突发暴雨引发山洪,冲毁了不少设施。
救灾过程中,建军发现许多工程标准已经跟不上气候变化的步伐。“必须修订设计标准,提高工程韧性。”他立即组织专家论证。
修订标准意味着增加投资,有人表示反对:“按老标准没问题,何必多花钱?”
建军用数据说话:“看这十年的气象数据,极端天气频率增加30%。不提高标准,将来损失更大。”
在他的坚持下,县里批准了标准修订方案。新建工程全部按新标准设计,老旧工程逐步加固改造。
这项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建军创新融资方式,除了REITs,还探索绿色债券、生态补偿等新渠道。
“办法总比困难多。”他鼓励团队,“关键是要有创新思维。”
更让他担忧的是水污染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污染风险增加。一些企业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
建军态度坚决:“对违法行为零容忍!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命线。”
他推动建立了“河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强化执法监督。还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24小时监测排污口。
一次,通过无人机巡查发现一家企业夜间偷排。建军立即带队突击检查,固定证据,依法严惩。
这件事震慑了违法行为,也引起了一些反弹。有人威胁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李静担心丈夫安全,劝他注意方式。建军说:“如果怕得罪人,就别干这个工作。”
关键时刻,群众站出来支持他。许多村民自发组织巡逻队,协助监督水质。“张局长是为我们好,我们不能让他孤军奋战。”
这让建军深受感动:“有群众支持,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
与此同时,他继续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新一代系统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更加智能高效。
系统成功预测了一次干旱过程,提前制定了应对方案,减少了损失。还自动优化了供水调度,节能降耗10%以上。
“AI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建军在全国会议上分享经验,“但人仍然是核心。技术要为人的决策服务。”
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上,建军特意带上年轻团队:“荣誉属于集体,未来属于年轻人。”
回县后,他把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水利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创新需要土壤,我希望提供这样的土壤。”他说。
基金设立后,很快涌现出一批创新项目:智能灌溉设备、水质快速检测仪、农村污水处理器...有的已经产品化,推广使用。
更让人惊喜的是,小思源和同学们设计的一款节水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正在申请转化。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建军欣慰地对李静说。
然而,长期劳累让他的身体再次亮起红灯。医生严肃警告:“必须减少工作量,否则后果严重。”
这次,建军听取了建议。他主动向县里提出不再担任局长,推荐小王接任。
“你还年轻,完全可以再干几年。”县长挽留。
建军笑笑:“让年轻人早点挑担子,对事业发展更好。”
离任前,他做了三件事:一是完成《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2035-2050)》;二是建立“老水利人”智库,发挥余热;三是编写《基层水利工作实务》,传承经验。
离任仪式简单而隆重。全局职工自发制作了纪念册,记录着他二十多年的工作点滴。群众送来锦旗:“治水为民,恩泽千秋。”
最让建军感动的是,王老师纪念小学的孩子们画了一幅长卷,描绘水利工程带来的变化,标题是《水之梦》。
“这就是最好的奖章。”他激动地说。
离任后,建军没有闲着。作为顾问,他继续关注水利事业,特别是人才培养。他定期去水利科技馆讲课,与年轻人交流。
他还发起“水利名师带高徒”计划,邀请退休老专家与青年技术骨干结对子,传授技艺。
“技术和经验需要传承,不能断代。”他说。
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小思源高中毕业后,真的报考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我要接过爸爸的接力棒。”小思源说。
建军没有过多干涉,只是提醒:“选择源于热爱,坚持源于责任。”
小思源入学后,经常与爸爸讨论专业问题。父子俩通过视频交流,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很享受这种思想碰撞。
“年轻人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建军对李静说,“我们不能总用自己的经验束缚他们。”
除了关注水利,建军开始整理王老师的教育思想。他与杨晓芸合作,编写了《王老师教育思想研究》,在教育界引起反响。
“王老师不仅教我知识,更教我做人。这种精神值得传承。”他在序言中写道。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建军已到花甲之年。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县里举行水利发展70年座谈会,请他发言。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他感慨万千。
“...70年风雨历程,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为民初心...从解决饮水困难,到智慧水务建设,一代代水利人薪火相传...”
他的发言被掌声多次打断。许多老水利人抹着眼角,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会后,新一代水利人围住他请教问题。建军耐心解答,毫无保留。
“您就像一本活教材。”年轻人们说。
建军笑笑:“教材需要不断修订。你们要在实践中写出新篇章。”
一个春天的傍晚,建军带着孙子散步到河边。治理后的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夕阳洒下金色光辉。
“爷爷,为什么河里有这么多鱼?”孙子天真地问。
“因为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建军慈爱地说。
“我长大了也要让水变清!”孙子认真地说。
建军抱起孙子,心中涌起暖流。第四代水利人已经在成长了。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倒映在河水中,如梦如幻。建军牵着孙子的手,慢慢走回家。
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治水事业永远不会停止。从王老师到他,从他到儿子,从儿子到孙子...薪火相传,永不停息。
虽然不再担任实职,但他的心永远与水相连。每天清晨,他仍然会到河边走走,看看水位,查查水质...
因为这不仅是他毕生的事业,更是融进血液的责任和情怀。
黄土高原的儿子,最终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守护者。而他的故事,正在由下一代续写...
永不断流的水,永不熄灭的火,永不落幕的梦。
这就是薪火相传的意义。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