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源起新章
建军离世三年后的一个春日,县水利局会议室内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会议。已是省水利厅副厅长的小王特意赶回来,与现任水利局长小思源一起,研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2050)》的修订工作。
“父亲生前最重视长远规划。”小思源指着投影上的图表,“他常说,治水不能只看眼前,要想未来三十年、五十年。”
小王点头赞同:“老局长的远见卓识值得我们学习。根据气候变化预测,未来干旱频率可能增加,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会议上,年轻的技术骨干们踊跃发言。让小王惊喜的是,这些年轻人不仅专业扎实,而且思路开阔,提出了许多创新想法。
“我们可以尝试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提高预报精准度。”
“建议建立全县水资源数字化沙盘,实现更直观的管理。”
“应该发展智慧灌溉,进一步节约农业用水...”
小思源认真记录着每个建议:“很好,这些都可以纳入规划。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经验,但也要勇于创新。”
会议结束后,小王感慨地对小思源说:“看到这些年轻人,我就放心了。事业后继有人啊。”
小思源微笑:“父亲常说,薪火相传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
此时,已是环境科学博士的小源匆匆赶来:“抱歉来晚了,刚结束一个湿地修复项目的论证。”
小王看着这对兄弟——一个水利专家,一个生态学家,不禁想起建军生前的期望:“你们兄弟联手,一定能开创治水新篇章。”
三人来到建军生前常去的河边。春水潺潺,两岸柳绿花红,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干旱贫瘠的土地。
“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人水和谐。”小思源说,“我们要把这个理念发扬光大。”
小源补充道:“不仅要人水和谐,还要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完整。我最近在研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看着兄弟俩热烈讨论,小王欣慰地笑了。建军的精神和事业,正在下一代身上焕发新的活力。
第二十三章 智慧新水
在小思源的推动下,全县智慧水务建设进入新阶段。新一代系统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实现了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的智能管理。
一个夏日的早晨,智慧水务中心大屏幕上,全县水资源状况一目了然。突然,系统发出预警:预测未来一周降雨偏少,可能出现用水紧张。
“启动智能调度方案。”小思源下令。
系统自动生成优化调度方案:压缩非必要用水,优先保障民生;调整灌溉计划,采用节水模式;启动备用水源,补充供应...
更神奇的是,系统通过手机APP向用户发送节水提醒,并根据各户用水习惯给出个性化建议。
“这就是智慧水务的力量。”小思源向参观者介绍,“不仅管得好,还要管得巧。”
让他自豪的是,儿子小宇大学毕业后也加入智慧水务团队,负责AI算法研发。
“爷爷的理念加上新技术,能产生更大效益。”小宇说。
一天,系统监测到一段老旧管道渗漏,立即报警。维修队精准定位,及时修复,避免了水资源浪费。
“以前这种渗漏可能几天才发现,现在实时监控,大大减少了损失。”供水公司经理赞叹道。
更让人惊喜的是,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了用水规律和节水潜力,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看,餐饮业用水高峰期在中午11点到1点,我们可以建议他们调整营业时间...”小宇演示着分析结果。
小思源鼓励儿子:“技术重要,但更要理解背后的需求。爷爷常说,治水是为了人民。”
在智慧水务的支持下,全县用水效率提高20%,漏水损失降低到5%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省里再次来这里召开现场会,号召全省学习。小思源在介绍经验时特别强调:“智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会后,许多地方邀请他去指导,他都婉言谢绝:“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需要继续完善。”
回县后,他着手制定《智慧水务2035行动计划》,提出了更高目标:建设具有学习能力、自适应能力的智慧水系统。
“要让系统像人一样思考和学习。”小宇兴奋地说,“我正在研究深度学习算法...”
看着儿子专注的神情,小思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以及更早的父亲。三代人的梦想,正在科技的力量下加速实现。
第二十四章 绿色新篇
在小源的推动下,全县水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他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用生态方法解决水问题。
一个秋日的早晨,小源带着团队勘察一条曾经污染严重的小河。经过三年生态修复,这里已经焕然一新——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鱼虾嬉戏。
“看,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小源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只是帮自然恢复能力。”
他们采用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技术: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污染物,恢复河流蜿蜒形态增加自净能力...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生态工程不仅改善了水质,还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创造了美丽景观,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小源自豪地说。
然而,新的挑战出现了。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暴雨频发,水土流失加剧。
小源创新提出“海绵流域”理念,让整个流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缺水时释水供水。
他选择一个小流域试点,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植被增加入渗,建设洼地蓄滞雨水,改造硬质路面为透水铺装...
试点效果很好。不仅减轻了洪水威胁,还补充了地下水,缓解了干旱。
“这就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小源在全省会议上介绍经验,“比单纯的工程措施更可持续。”
让他欣慰的是,女儿小悦大学选择了生态专业,表示要继承父亲的事业。
“我要用生态方法解决水问题,像太爷爷那样。”小悦认真地说。
小源鼓励女儿:“好啊!但要记住,生态不是不让用,而是要科学地用。”
在小源的努力下,全县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河流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部分达到Ⅱ类;水生生物种类增加30%;建成10个水生态公园...
更让人高兴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绿色产业投资,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投资者感慨道。
这年冬天,小源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先进个人”,去北京领奖。站在领奖台上,他想起爷爷和父亲。
回程的火车上,他一直在思考生态补偿机制。“保护者得益,使用付费,这样才公平。”
回县后,他推动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水源的地区和群众给予补偿,对用水户收取生态补偿费。
“不能让保护者吃亏,也不能让使用者无偿。”他说。
这个机制很快显现效果。群众保护水源的积极性提高,用水户节水意识增强,形成了良性循环。
让小源特别自豪的是,王老师纪念小学的孩子们成立了“生态小卫士”,定期开展巡河护水活动。
“我们要像张爷爷那样保护水资源!”孩子们说。
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小源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种子正在萌芽。四代人的梦想,正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一个傍晚,小源带着女儿散步到河边。夕阳下的河水泛着金光,白鹭翩跹,景色如画。
“爸爸,真美啊!”小悦感叹。
小源点点头,心中充满希望。从解决水荒,到智慧管水,再到生态护水...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无比值得。
因为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滴水都凝聚着四代人的心血,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人水和谐的故事。
前方的路还很长,绿色梦想才刚刚启航。但他相信,只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梦想终将实现。
因为绿色之水,必将滋润这片土地,滋养万物生长。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