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辉成
(来源:法治进行时视频截图)
近日,“外包儿女”新业态引发热议:身高1米8+的“雷霆保镖团队”承接陪老人看病、聊天、调解矛盾等服务,单次收费500元至2500元,从业者月入过万,团队规模更是从9人扩至超1000人。不可否认,这一职业的兴起精准戳中了“子女远在千里,老人无人陪伴”的社会痛点——当超半数空巢老人面临生活照料不足、精神需求缺位,“外包儿女”确实为部分家庭提供了“应急方案”,其合法合规、全程录像的操作也展现了行业自律。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以金钱维系的“替代陪伴”,终究是传统孝亲文化与现实养老需求失衡下的无奈选择,绝非解决养老困境的根本之道,而志愿陪伴才是契合中华民族美德、可持续的破局之策。
“外包儿女”的本质是“情感商品化”,难以承载传统孝道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历来将“孝亲敬老”视为立身之本,从《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的牵挂,到《弟子规》里“亲有疾,药先尝”的细致,孝道的核心从来不是“花钱代劳”,而是发自内心的陪伴与敬重。“外包儿女”虽能完成“陪看病、买买菜”的表层任务,却无法复刻亲生子女与老人间的情感羁绊——他们记不住老人偏爱的老味道,听不懂老人回忆里的“老故事”,更难有“怕父母受委屈”的共情。这种带着“服务时长”“收费标准”的陪伴,终究少了份纯粹与温度,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追求相去甚远。
反观志愿陪伴,正是将传统孝道转化为社会行动的生动实践。它摒弃了利益交换的属性,以“无偿奉献”诠释着“仁者爱人”的初心:社区里的退休党员志愿者,每周雷打不动陪独居老人读报下棋;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帮他们打通与子女的“视频连线”;银发互助志愿者相互照应,在买菜、取药等小事上搭把手……这些志愿行动没有收费标准,却有“把老人当亲人”的真诚;没有服务时限,却有“常来常往”的坚持。这种跨越血缘的关爱,既填补了老人的精神空缺,更让“孝亲敬老”从家庭责任延伸为社会共识,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外包儿女”的走红,更应成为社会完善养老服务的“警示灯”,而非让其成为养老刚需的“标准答案”。我们既要看到它背后的现实困境,更要主动探索更符合美德传承、更具温度的解决方案——政府可加大对社区志愿养老平台的扶持,建立“时间银行”“志愿积分”等激励机制;社区可精准匹配老人需求与志愿者特长,让陪伴更具针对性;每个家庭也应在能力范围内,多给老人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守住孝道的“根本”。唯有多方合力,以志愿之“孝”织密养老服务网,才能让“老有所依”不再依赖“外包”,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传统美德的滋养下,安享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