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滨州四季美
文/姜恩德

提起家乡滨州,最先漫进心里的,是四季里那股子熨帖的烟火气。它没有江南水乡的柔婉,也少了塞北草原的壮阔,却凭着黄河的滋养、渤海的馈赠,把春的鲜活、夏的清爽、秋的香甜、冬的沉静,都酿成了我心底最难忘的模样 —— 家乡四季,我是打心底里爱着的。

我爱家乡的春,爱它从黄河滩里钻出来的那股子生机。三月刚过,河面上的薄冰还没完全化透,岸边的柳丝就先软了下来,鹅黄的芽尖缀在枝条上,风一吹,就像给河道系上了条毛茸茸的绿丝带。我总爱跟着爷爷去河滩上转悠,看他弯腰拨弄刚冒头的芦苇笋,褐色的笋衣裹着嫩白的芯,掐一下能渗出水来,爷爷说 “这可是春天的第一口鲜”。村里的麦田更是喜人,返青的麦苗从浅绿慢慢染成深绿,铺得一眼望不到边,风过时翻起层层浪,连空气里都飘着青草的味儿。到了四月,沾化的枣花该开了,百万亩枣林里,细碎的米黄花蕊藏在绿叶间,甜香能飘出好几里地,蜜蜂嗡嗡地绕着枝头转,我和小伙伴们就蹲在树下,捡那些落在地上的小花,攒在手心里闻,那股甜气,能甜到心里去。还有杜受田故居里的海棠,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砖灰瓦上,沾着晨露,轻轻一碰就掉,我总怕惊扰了这春天的温柔 —— 家乡的春,是软的,是甜的,是让人心尖发暖的。
我爱家乡的夏,爱它裹着渤海风的那股子清爽。七月的天本该燥热,可只要往渔码头边一站,咸湿的海风一吹,浑身的热意就散了大半。天刚亮,我就会缠着爸爸去无棣的码头,看渔船载着满舱的梭子蟹、皮皮虾靠岸,渔民们赤着脚分拣渔获,吆喝声、渔网的哗啦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很。爸爸总会挑一只顶盖肥的梭子蟹,当场掰开,满溢的蟹黄裹着鲜汁,我迫不及待地尝一口,鲜得直眯眼睛。城里的蒲湖公园是夏日的好去处,芦苇荡长得比我还高,沙沙的响声里藏着蜻蜓的影子,红的、蓝的蜻蜓停在蒲草穗上,我追着它们跑,累了就坐在柳树下,吃一支刚买的冰梨膏,甜丝丝的凉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傍晚的黄河堤坝最是惬意,路灯亮起来连成暖黄的光带,我和妈妈骑着自行车慢慢晃,风里带着庄稼的清香,远处村庄的灯火点点,偶尔传来几声狗吠,衬得夜色格外静 —— 家乡的夏,是凉的,是鲜的,是让人浑身舒爽的。
我爱家乡的秋,爱它浸在枣香里的那股子香甜。九月一到,沾化的枣林就换了模样,红彤彤的小枣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玛瑙,把树枝都压弯了。奶奶会带着我去摘枣,我踮着脚够树枝,手一碰到,枣子就噼里啪啦往下掉,砸在竹筐里发出清脆的响。场院里满是分拣枣子的乡亲,大家坐在小板凳上,把红枣、脆枣、蜜枣分开,空气中的甜香浓得化不开,我忍不住抓一颗脆枣塞进嘴里,咔嚓一声,脆爽的果肉裹着甜汁,满口都是秋天的味道。博兴的稻田也该丰收了,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收割机在田里穿梭,轰隆隆的声音里满是喜悦。田埂上的棉花开了,雪白的棉絮从桃壳里探出来,像一朵朵小白云,我帮奶奶摘棉花,手指蹭着棉絮,软乎乎的。魏氏庄园里的老槐树落了满地黄叶,踩上去沙沙响,墙角的菊花正开得热烈,黄的、紫的,衬着青砖灰瓦,美得像幅画 —— 家乡的秋,是红的,是金的,是让人满是欢喜的。
我爱家乡的冬,爱它裹着雪雾的那股子沉静。十二月的雪一落,滨州就成了白色的世界。无棣的贝壳堤岛最是好看,千万年堆积的贝壳裹着雪,白得发亮,偶尔有几只海鸟掠过,翅膀上沾着雪粒,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划出一道浅痕。我总爱跟着爷爷去海边散步,踩着厚厚的积雪,听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家里的炉火总是烧得很旺,奶奶会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撒上一把香菜,喝一口,浑身都暖和了。城里的冬枣市场却很热闹,一箱箱红彤彤的冬枣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商贩们裹着厚棉袄吆喝,我挤在人群里,尝一颗刚摘的冬枣,脆甜的口感让人忘了冬日的冷。雪后的黄河滩格外安静,厚厚的积雪盖着滩涂,只露出几丛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我站在堤坝上,看着远处冰封的河面,心里却盼着春天 —— 家乡的冬,是静的,是暖的,是让人心里踏实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滨州,它的四季没有那么多华丽的模样,却每一笔都写满了生活的温度。黄河的水、渤海的风、枣林的甜、麦田的绿,都成了我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我爱这春天的生机,爱这夏天的清爽,爱这秋天的香甜,爱这冬天的沉静 —— 家乡四季,往后的岁岁年年,我都会一直爱着。
2025.9.21
【作者简介】: 姜恩德,1973年10月生,退伍军人,共产党员,现企业职工,文学爱好者,曾发表作品《钢铁丛林里的 “安全灯塔”》《高温下的匠心守护 —— 大型印染行业防暑精神礼赞》《军旅熔魂:一生的兵心印记》《生活节奏------细微之处见真情》《水塔与年轮》《乡村童年,在匮乏与温暖中成长》《账本里的岁月长歌 —— 致我的父亲》被大平原平台发表,其中《账本里的岁月长歌 —— 致我的父亲》《水塔与年轮》有幸被滨州日报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