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汀河
——海岛“琼花”,光照天涯
在海南琼中茂密的热带雨林深处,黎母山山心村曾是世代繁衍的静谧村落。1919年,王秀连出生于此,本应在山水间安稳成长,却在1939年冬天遭遇人生剧变——日军铁蹄踏入琼中,推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炮火与哭喊撕裂了村落的宁静。时年20岁的她亲眼目睹日军烧杀抢掠,亲人乡邻倒在血泊之中,昔日家园沦为断壁残垣的“鬼村”。断墙瓦砾间,她攥紧拳头,复仇的怒火与抗争的种子在心底深深扎根。
为寻抗日出路,1939年底,王秀连随二哥告别残破家乡,踏上寻找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的征途。他们翻越高耸山岭、涉过湍急河流,饿了啃野果充饥,渴了饮山泉解渴,历经重重艰辛,终于在1940年春天找到琼崖革命队伍,正式加入革命行列,开启自己的革命生涯。
投身革命后,王秀连很快展现出无畏的勇气与担当。抗日期间,一次部队营地突遭日本飞机轰炸,危急时刻,她不顾炮火轰鸣,毅然冲回营地抢救机密文件,混乱中被弹片炸伤大腿,留下了伴随终身的深深疤痕。从小在深山沟长大的她,练就了一身敏捷身手,上山下山的速度比常人快一倍,历次战斗中,她凭借这一优势救下多名战友,其中就包括后来在80年代担任儋县县委书记的袁德山。
在革命队伍中,王秀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事业贡献力量。她熟悉琼中黎母山区环境,常独自上山采集草药——当地民间流传的许多妙药,对医治伤员枪伤、扭伤效果显著,她将草药仔细整理好交给医疗队,配合医生照料伤员,用实际行动减轻战友痛苦,多次获首长和战友称赞。同时,她通晓当地语言,下乡开展群众工作时自带“语言优势”,与乡亲沟通顺畅、拉近距离,很快赢得信任,征粮任务总能顺利完成,为部队后勤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1944年,琼崖独立总队改编为琼崖纵队,王秀连因聪明细心、做事可靠,被分配到马白山将军身边当勤务员。在将军身边,她不仅负责打扫卫生、整理住处、维护首长工作环境,还主动配合战友承担保卫首长安全的任务;更在将军教导下,系统学习读书写字,深刻理解革命意义。每日清晨,整理好环境后,她便和男战士一起练射击、投弹,从不因自己是女同志而偷懒;战斗间隙,还跟着工作队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思想,动员乡亲支援前线。
在此期间,首长时常教育她:“不能向日本人和国民党投降,要坚决跟着共产党走,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血战到底!”这些话深深烙印在她心中,成为日后面对艰险时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后续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她始终牢记嘱托,从未动摇。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曙光尚未完全照耀琼岛,国民党反动派便撕毁协定,对琼崖纵队发动“清剿”。王秀连随马白山将军转战琼岛各地,与敌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突围战中,部队被围困在山林里,粮食和药品逐渐断绝,陷入困境。危急时刻,王秀连主动请缨:“我熟悉山路,让我下山找乡亲们想想办法!”
趁着夜色掩护,她猫腰钻过敌军严密封锁线,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湿滑山路上。找到隐蔽的老乡家时,她的裤脚已被露水完全打透,鞋子也深陷泥里。“乡亲们,部队快断粮了,求大家帮帮忙!”她红着眼眶恳求,老乡们虽惧怕敌军报复,但看着她眼中的坚定与急切,纷纷从藏粮的地窖、埋药的柴堆里拿出物资,塞进她的布袋。 返程时,装满粮食、药品的布袋沉甸甸压在肩上,让她的腰杆微微弯曲。刚走到半山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敌军巡逻队正在靠近。她立刻扑进旁边的山洞,屏住呼吸紧紧贴住石壁,连大气都不敢喘。敌军的手电光扫过洞口,碎石渣簌簌掉落,她死死攥紧布袋,指甲几乎嵌进掌心。直到脚步声彻底远去,她才敢慢慢探出头,此时膝盖已被石棱磨得血肉模糊。
回到部队驻地时,天已微亮。她卸下布袋,司务长掂了掂重量,红着眼眶说:“小王,这袋东西够全连撑两天!”她却笑着摆手,露出满是血泡的脚:“没事,只要能让同志们吃饱饭、治好伤,这点疼算啥!”正是靠着她三次冒死下山筹集的物资,部队最终撑到援军,成功突破敌军包围。 1950年初,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号角即将吹响。王秀连主动加入接应四野40军强渡琼州海峡的先锋队伍,奔赴临高角一带执行任务。3月的海南,海风裹挟着寒意刺骨,她和战友们白天藏进茂密丛林隐蔽,夜晚则借着微弱月光秘密联络群众、勘察海岸线地形、绘制登陆点地图,常常整夜不合眼,只为给登陆部队提供精准情报支持。
4月16日晚,四野40军的战船从琼州海峡对岸驶来,敌军的叫嚣声在夜色中传来——“要把登陆的解放军消灭在滩头上,让他们的尸体喂鱼!”听到这话,埋伏在山林里的战友们群情激奋,纷纷握拳表决:“坚决消灭国民党顽固派!”“把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王秀连也攥紧手中武器,与战友们一同立下誓言,要勇敢作战、配合40军登陆。 随后,她和战友们点燃火把,为登陆部队指引方向。炮火连天的滩头阵地上,她不顾生命危险穿梭在弹雨中,肩扛沉重的弹药箱往阵地运送;看到受伤倒地的战士,便立刻冲过去搀扶:“同志,我来扶你!”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弹片划伤她的胳膊,鲜血瞬间渗出,但她只是抹了把脸上的泥土和汗水,继续顶着炮火往前冲。 海南岛解放后,王秀连因在接应登陆战斗中表现突出,被记大功一次。回顾她的战斗历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她先后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累计立大功一次、小功七次,用无畏行动诠释了革命战士的忠诚与担当。 1950年下半年,王秀连调往广东军区后勤部工作。虽未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但在后方岗位上,她依旧保持着革命时期的兢兢业业,认真处理每一项工作,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1958年,她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被分配至儋县商业局从事一般行政工作,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她始终对革命工作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因革命时期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等7枚勋章,每一枚勋章背后,都承载着她在烽火岁月里的热血与坚守。 1979年,王秀连正式退休,享受离休待遇。1998年农历3月,这位一生奉献的老战士因病不幸逝世。如今,她虽已永远离开,但故事并未随岁月消散——家中珍藏的7枚勋章,依旧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她对晚辈常说的“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再苦再累也值得”,早已成为家族代代传承的精神烙印。 从黎母山山心村的热血女青年,到琼崖纵队的无畏战士,再到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王秀连用一生书写了琼岛女儿的英雄史诗。她在战火中淬炼的青春、在平凡中坚守的初心,早已化作海南解放与发展历史丰碑上一抹永不褪色的光彩,永远被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