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永在,斯人长怀
——悼念周明老师
文/陈联喜
突然间,秦岭的云低了,黒河渭河的水缓了,天地间似乎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空寂。周明老师,您竟然抛下我们真的走了么?我坐在故乡的窗前,望着我们一同走过的山峦,恍若昨日,却已隔世。
我记得从我们相识到现在也有三十余载。这三十年,是穿越秦岭云雾的三十年,是沐浴文学光辉的三十年。记得那年同游周至森林公园,去佛坪、到仙遊寺、走老县城、这些地方您都如数家珍。阳光透过密林的缝隙、形成光环,又化作无数斑点,在您肩头跳跃。您笑说:“秦岭的阳光最养人,比什么补药都强。”一句话让我们顿悟,我们重新打量着秦岭,看着脚下的路,似乎明白了许多,那时您步履矫健,一路谈笑风生,讲述着每座山峦的故事,每一条溪流的传说。您对这片土地的爱,深沉而纯粹,如山间清泉,自然流淌。

那些年,我们有幸与叶广芩、张长怀、倪运宏、张兴海、刘锐诸先生同行,赴佛坪谈书论艺。深山古寺中,诸位大家畅叙文心,您总是最谦逊的那一个,静静聆听,偶尔发言,必中肯綮。虽然长期远离故乡,但您的乡情最近,乡音最强、乡味最浓。记得有一次您回乡探亲,在时任楼观台森林公园书记曹愈春、作家靳晓鹏、朱文杰、何浴、和谷、费秉勋等老师陪同下,又一道来到我的故乡送文化下乡,您和老师不顾身体劳累,亲自为老乡们题字作画。乡亲们捧着来之不易的墨宝,如获至珍。您说:“文化人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文章才有生命力。”在农家小院,吃着农家饭,您与当地文学爱好者促膝长谈,您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您的到来,让小小的村庄也变得无比敞亮。

在那些年里,我们一同丈量过秦岭的山路,那蜿蜒曲折的山间小经,在您的脚下仿佛都化为了平川。您说:“走山路如做文章,看似曲折,实则各有道理。”我们一道体验过黒河和渭河水的温度,初春的河水刺骨,您却毫不在意,俯身掬水,您说“这水中有千年文化的气息、也有中华民族的血液、它浇灌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您带我去中国现代文学馆,拜见舒乙先生。那天您格外庄重,如学子朝圣,您说:“文学要有传承,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更要看得远些。”周至仙遊寺是您最用心的地方,当年时任所长的王殿斌、彭志团等人,因修黑河水库,需要搬迁仙遊寺,在您的熏陶指导下,为仙遊寺搬迁与建设作了大量工作,您倾其全力,献其心智、劳其筋骨,用一腔热血出谋划策,恢复这个景点。

周老师品德高尚,文思超群。您的文章如山间清溪,清澈见底而又深邃悠远;您为人如秦岭青松,谦逊挺拔而又包容万象。这些年来,您为周至文化奔走呼号,挖掘保护,传承发扬。那些即将湮没的民间艺术因您而重获新生,那些散落乡野的文化碎片因您而串联成珠,焕发异彩。您常说:“文化是根,丢了根,人就飘了。”

如今,秦岭依旧苍翠,黒河、渭河依旧东流,可是周老师,您在哪里呢?我仿佛还能在山路上看见您的背影,在流水边听见您的笑声。您走得太急,太突然,让我们这些后学何以承受?
然而细想来,您其实未曾远离。您走过的每一条山路都印着您的足迹,您写下的每一篇文章都闪着您的思想,您培养的每一个后学都带着您的印记。您已经与这片山水融为一体,成为秦岭的一部分,成为周至文化永恒的血脉。

山水永在,斯人长怀。周明老师,请安息吧。您所爱的秦岭,我们会继续守护;您所珍视的文化,我们会继续传承。当春风吹过林梢,那必是您还在与我们谈文论艺;当秋月照亮山径,那定是您还在与我们同行。
谨以此文,敬献周明老师。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25、9、20于西安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