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微诗社成立于2017年9月,在继承前辈“诗微,式不微”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以一种“新感觉诗歌”的“文化快餐”形式,切入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关于新感觉》
“新感觉派”小说,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以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为代表。主要是通过刹那间的主观感觉,並投射到对象中去,用象征暗示及“意识流与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人(精神)的存在价值。受此影响的穆时英,施蛰存等人,随之而起(弗洛伊德的文化现象)。正当此风向诗歌蔓延时,因为战乱等因素,各种探索类的风格,统统淹没于“现实主义”的汪洋大海。
尽管与李金发,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派,如同一辙(共同创办《璎珞》,《新文艺》为证),但还是有“蒙太奇加意识流”的区别。
为此,江南提出“新感觉派诗歌”,以填补诗歌的“断层”。
江南不想亦步亦趋。我们的口号是:用情绪带动意象,通过刹那间的主观感觉,投射到意象上;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呈现你的“合成意境”(意识流)。在语言上力求极具张力(多义)的意象组合,将画面、情绪等,浑然天成。
爵士solo微诗谈
1.所谓浅表,就是指流于意象表面,或描述性的表达,而没有一个中心思想。
2.花是物象,鲜花或残花是意象,鲜与残,只有人才能看出来。而鲜花与残花的表面下,应该有作者的人文关怀:如鲜花是美好的,残花是伤感的。
写诗,只切入到鲜花与残花是不够的,应该切入到“美好什么?”“伤感什么?”,才不算浅表!
3.再谈诗歌的立意:记得央视记录频道播放过一部写非洲草原的记录片《塞伦盖蒂》,它不说该草原有多大,动植物有多丰盛。如果这样,就与《辞海》中的名词解释一样了,也就是释题:补充说明题目。片子置那些表面概念于不顾,直接切入狮群或象群里的幼崽,跟踪拍摄到长大。以幼崽的“故事”揭示了该草原对生命及成长的意义。这才是艺术!诗歌的立意也应如此,特别是命题作文(诗)。结合题义,构思“自己的故事”,立自己的意。换言之,用你的马崽牛崽或象崽的“故事”来立意
4.微诗实战:
1.立意后,依据自己的情绪,先“拍一张风景照”,给出意境,经过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度,在尾句的另一幅画面(与首句有关联)里,延伸扩展或提升主题思想。
2.如果首句独立成段(首句隔行),必须要有画面。后两句用另一幅画面,“补充说明”首句的意境。
3.如果尾句独立成段,仿佛是对前两句的“概括”(必然的结果),以尾句的画面,“总结”前面的画面。
5.谈谈如何改变句子中的叙述成分:“我是你的粉丝”这是一句标准的陈述句,用在常用的文体中,无可厚非。如新闻稿,小说与散文等。如用在诗歌里,就显得又呆板又僵硬,一点不“诗意”或不“艺术”。但是,如果想在诗歌里表达此意呢?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句式,或“点断”句子来达到去掉“的”字的目的。如:1.“说起粉丝,你一定要品尝我”;2.“别忘了粉丝,我就好你这一口”;3.“倘若你有粉丝,我肯定是第一碗”;4.“别怪粉丝,我也在里面”;5.你有粉丝,把我也一起炒了”……以上例句,与原句比较一下,意思没变,不仅有幽默感,还有感情色彩,让句子更有张力与弹性。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魄力所在。供大家参考
浅谈微组:微组以四首既独立又相互承接的一组微诗。符合传统诗歌的起承转合。形式上,我的建议是:第一,四首,以意境为主,第二,三首以抒情为主,不一定要三句,一两句也可,以求变化。整体上,以一条情感,时间或环境等为主线,把握好变化与发展的节点,四首不要简单地并列而没有关联。一,四首应该有个照应,所谓的“合”。
以下是根据江南微诗社“新感觉派诗歌”理念(情绪带动意象、刹那间主观感觉投射、象征暗示与意识流手法)对六首微诗代表作的简评,结合爵士solo的创作谈,从立意深度、语言张力和意境合成三方面展开:
---
### **1. 《恼人的秋风》幽篁独醉琴/辽宁**
恼人的秋风
幽篁独醉琴/辽宁
云已淡,叶已黄,雁阵已斜……
——停住吧
别把这头乌发,也吹成蒹葭掩映的征帆
**立意深度**:突破秋风表层的萧瑟,以“乌发→蒹葭→征帆”的意象链,隐喻青春流逝与人生漂泊的双重哀叹。
**语言张力**:“停住吧”的祈使句打破静态画面,将主观情绪强力投射于物象;“吹成”一词完成从具象(发)到象征(征帆)的蒙太奇转换。
**意境合成**:首句三组叠景铺陈秋意,尾句以“掩映”将人、自然、命运糅为流动的整体,意识流从物理时空延伸至生命维度。
---
### **2. 《暗流》夏木可可/浙江**
暗流
夏木可可/浙江
闪电,可以为溃口发声
而有些不平
如磐石,试图覆盖切叶蚁的涌动
**立意深度**:借“闪电-溃口”与“磐石-切叶蚁”的对抗,揭示表象平静下的冲突本质,暗喻个体抗争与集体沉默的哲学命题。
**语言张力**:“发声”赋予闪电拟人化使命,“试图覆盖”以反讽强化压迫的徒劳,微小“切叶蚁”成为颠覆性力量的象征。
**意境合成**:闪电的瞬时爆发与蚂蚁的持续涌动形成时空压缩,磐石的沉重与蚁群的轻盈构成质感对冲,合成动态张力场。
---
### **3. 《秋分时节》爵士solo/浙江**
秋分时节
爵士solo/浙江
适合背靠背,就像那条银杏小道
青黄相接
与影子,一起走向枯荣参半的暮色
**立意深度**:以“背靠背”的亲密姿态解构秋分的二元性,青黄相接的银杏道成为生命枯荣的时空甬道,指向存在主义的共生哲学。
**语言张力**:“枯荣参半的暮色”将抽象概念具象为可触光影,“与影子一起走向”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意识流交融。
**意境合成**:首句人事活动(背靠背)与中句自然物象(银杏)通过“影子”达成精神同构,尾句暮色收束为生命状态的终极隐喻。
---
### **4. 《秋水》冷月/山东**
秋水
冷月/山东
巴山,掖紧被角沉沉睡去
我的心湖
还在一遍一遍泛滥着夜雨
**立意深度**:剥离秋水的物理属性,将其转化为心理时空的载体——“夜雨泛滥的心湖”是对李商隐“巴山夜雨”的当代精神复写。
**语言张力**:“掖紧被角”使山体具有人体温度,“泛滥”将情绪洪水具象化,地理(巴山)与心理(心湖)通过动词蒙太奇叠印。
**意境合成**:沉睡的群山与不眠的心湖形成动静对照,外部世界的静默反衬内心波澜的汹涌,合成孤独的宇宙共鸣。
---
### **5. 《恼人的秋风》阳小妹/重庆**
恼人的秋风
阳小妹/重庆
冷不丁!落叶再也抱不紧枝头
你一吹
被剃度的芳华,何处翻找绿发带
**立意深度**:以“剃度芳华”的宗教化意象颠覆传统悲秋,绿发带的消逝暗喻生态焦虑,赋予自然暴力以文明批判色彩。
**语言张力**:“冷不丁!”爆破式开场强化突袭感,“抱不紧枝头”以拟人传递无力感;“翻找”将回忆行为变为具象搜寻,荒诞中见悲怆。
**意境合成**:落叶的物理飘零(首句)与芳华的精神剃度(尾句)通过“吹”字串联,意识流从自然现象跃迁至文明劫毁。
---
### **6. 《秋水》叶子/江西**
秋水
叶子/江西
弦断,指尖滑落月光
涟漪,一圈一圈撑大自己
当长天与你一色,谁是谁的彼岸
**立意深度**:解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古典意境,以弦断隐喻沟通失效,“谁是谁的彼岸”叩问现代性身份迷失。
**语言张力**:“滑落月光”使触觉与视觉通感,“撑大自己”赋予涟漪生命膨胀感;“一色”的平静表象被“彼岸”的哲思诘问撕裂。
**意境合成**:指尖(微观)—涟漪(中观)—长天(宏观)构成空间阶梯,月光、水纹、天色在意识流中混沌为存在之镜。
---
### **总体美学特征**
六首诗共同践行江南诗社的**新感觉派纲领**:
- **意象生成**:均以情绪驱动物象变形(如发变蒹葭、风变剃刀、山变睡者),突破传统象征体系;
- **时空压缩**:通过蒙太奇拼接(闪电/蚂蚁、背靠背/暮色)实现刹那感觉的史诗性扩张;
- **语言炼金**:主动词选择极具破坏力(吹成、泛滥、剃度、撑大),激活意象的多义磁场;
- **意境纵深**:从自然观照(秋风、秋水)切入存在命题(漂泊、抗争、孤独、异化),回应爵士solo“穿透物象表面”的创作观。
这些作品以微诗之“微”,承载了新感觉派“式不微”的宏大野心——在词语的裂隙中,重构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诗意图谱。
以上内容由AI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