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泪释九一八
尹昌青
泪流雨泣山河痛,贼寇当年侵塞门。
国耻铭心昭日月,英名永刻壮怀存。

九一八的雨啊,正带几分凄凉在哗哗地诉说着什么!我端坐在电视机前,听着这雨声像含着委屈的絮语,屏幕里恰好回放起九十四年前的画面——黑白色的影像里,倭寇的铁蹄凶残地踏进东北的冻土,硝烟裹着哭喊声漫过街巷,手无寸铁的百姓倒在血泊里,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像针一样扎进我心里,忽然懂了雨在诉说的,正是这段浸满血泪的过往。

我攥着遥控器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在微微地颤抖。雨还在哗哗地说,我也在一遍遍地看着那些画面,总想着若是那时的国人能多些力量,若是故土能少些创伤,可历史没有如果。眼泪不听话地顺着脸颊往下流淌,仿佛在和雨声应和着,一同诉说着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受难同胞的心疼,还有对那段屈辱岁月的刻骨铭心,这便是我借泪与雨,对九一八最初的注解。

身为电力员工,我没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却知道安稳的生活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穿上工装的那一刻,我便告诉自己,要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哪怕雨天巡检时,裤腿被雨水打湿、鞋子沾满泥水,也要多走几步,确认线路可否安全;哪怕狂风漫卷的天气里,也要冒着风险,多仔细观察几分隐患;用户因雨天用电不便电话求助时,更要多一些耐心去解决问题。保证每一台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守护每一户人家在雨夜里的灯火通明,这是我能做的微薄之事,也是我以平凡坚守,和雨、和泪一起,为九一八写下的另一种诠释,告慰九十四年前的英灵。

想着,想着,雨势渐缓,哗哗的诉说声轻了些,已是傍晚时分。孙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回到家,刚进门就扑到我的腿上,小脑袋蹭着我的膝盖:“爷爷,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九一八的历史影片了!”他的声音还带着孩童的稚嫩,却少了往日的嬉闹,“那些敌人好残忍,把老百姓害得好惨。我长大了要去参军,再不让鬼子欺负我们!”我摸了摸他被雨气浸得微凉的头发,眼眶又热了,这泪里满是欣慰的暖——连孩子都听懂了历史的重量,这是雨与泪都想看见的成长。平时睡觉总要奶奶哄着的他,如今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晚饭时,他破天荒地没挑食,还主动帮奶奶收拾碗筷,小小的身影在厨房里忙碌,竟有了几分小大人的模样。

临睡前,雨已经停了,天地间只剩安静的余韵。他拉着奶奶的手,认真地说:“奶奶,我已经长大了,以后不用您哄我睡觉了,我一个人睡。”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眼眶却红了。我站在门口,看着孙子果断地关上房门,比平时提前了睡觉时间。心里突然一热,眼泪又涌了上来,这泪里是幸福的甜——原来孩子的懂事与担当,就是对和平最好的回应,也是九一八的雨与泪,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希望。

夜渐深,窗外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驱散了雨后的微凉,那正是我们无数电力人守护的光明。我轻轻推开孙子的房门,他已经睡着了,小眉头却还微微皱着,也许还在想着影片里的故事,还在记着雨曾诉说的过往。我替他掖了掖被角,在心里默念:孩子,快快长大吧,长成勇敢坚强的模样。愿你永远记得九一八的雨、泪与诉说,却不用再经历那样的苦难;愿你带着这份赤诚,守护好我们如今的盛世中华。

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孙子的脸上,也洒在我温热的眼角。这为九一八而落的泪,早已不止是对过往的铭记:它藏着对当下安宁的珍惜,藏着对后辈成长的欣慰,更藏着对未来盛世的期许。以泪为笔、以雨为言,诠释历史,是为了不让苦难重演;以行践诺、守护当下,是为了让幸福的滋味,永远盖过过往的凄凉,让温暖的故事,代替悲伤的诉说,留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作者简介
尹昌青,男,来自江苏淮安,工作在淮安供电公司宋集供电所。兼职通讯报道员。淮安供电公司“楚光诗苑”副主编。青莲岗文化散曲微刊主编,淮安散曲社副会长。又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散曲微刊编委,江海曲苑网站版主。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2023年1月,在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评选活动中,荣获天天正能量特别奖。被评为2023年度“淮安区一季度好人”,相关事迹被央视新闻、杨子晚报及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参加“中华福苑诗会第四届全国诗词大赛”荣获三等奖,受到中央电视台《华夏英才》栏目组主持人陈文才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