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背景音乐】好人一生平安(二胡)mp3
.
驻队干部
.
【崞嵘】
.

.
记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年底我将高中毕业。上级给我们大队派来驻队工作组,推动农业学大寨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我们生产队分了一位县商业系统姓丁的女干部,30大几的样子,身材矮胖,衣着朴素。如果与农村妇女站在一起,还真分不出她的"干部"身份。那时也不知道她具体担任什么职务,大家都叫她"丁干部''。她晚上住在大队部,因我家离大队部较近,白天被分在我家"搭餐"。
驻队干部是那年"双抢"前下到队里的。一场"双抢"下来,就将几位驻队干部累得七荤八素的,据说还有人中了暑,大都晒得脱掉一层皮。丁干部作为年轻女性,下地本可以拣些轻松活做做样子。因为"双抢"只要是一下地,那一身汗一身泥,不是一般城里女孩受得了的。可丁干部偏就没那么娇气。那时城里来的干部,包括一些时髦的小青年下地都喜欢戴个草帽子,在地里干活也很抢眼。可丁干部戴的偏偏是斗笠,与一般农村妇女并无二致。刚来参加"双抢"不久,有一次她下田插秧划伤了脚,本来可以借此回城里休息几天,但她坚决不同意。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驻队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不能口头上讲得好听不下地干活"。队长拗不过她,只好安排她干一些不下水田的活,去晒谷场晒晒谷子。可她觉得不得劲,还是跑去田边挑秧苗、担谷子,完全是个女劳力。她天天与大家一起“出工”,坚持把“双抢”搞完,本来就不白净的她,显得更加黝黑了。
.

(她完全是个女劳力)
.
驻队干部们白天在生产队与社员们一起"出工",晚上还要组织大家开会、学习,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既"抓革命",又"促生产"。我那时虽在上高中,但几乎是半工半读,忙的时候上学时挑担谷子送粮站,下午放学时还要去供销社挑担化肥回来交生产队。上一天学赚一天工分。因为累,所以特别讨厌晚上开会。丁干部还算实在,据她自已说是农村招干出来的,做事实诚。开初来的时候开会很扎实,扎扎实实传达上级精神,认认真真组织大家学习,仔仔细细做好会议记录,有时还要我帮她整理。对大家会上发表的意见从不敢马虎。所以开始会议时间会很长。后来开会多了,渐渐发现大多数人是在应付,有时会议才开始,就有人已经呼呼大睡了,大家白天下地干活实在太累,哪有心思开会学习哩。后来丁干部也学乖了,开会仅走个形式,一般不到半个小时就散了,不想这样反而得到队里大多数人的拥护,甚至在下地里干活时都非常照顾她,不让她干重活。
.

.
丁干部为人朴实,完全是个农村人的作派,在我家搭餐吃饭不从挑拣。说实在的那时农村生活太苦,长年吃不饱肚子。丁干部按照规定每餐四两米,她就只吃两小碗,好像量过一样。母亲知道她没吃饱,总是客气地劝她再添点,但她总说吃饱了,从不多吃。"双抢"时队里宰了猪"打牙祭'',因为我家有驻队干部多分了半斤肉,我家那时五口人,平均每人还不到半斤。母亲知道我们家沾了她的光,吃饭时将肉留下小半碗想另外给她加餐。丁干部发现后坚持倒在大碗里和大家一起吃,而且吃饭时她明显肉夹得很少。
到了农历十月,农村收红薯了。按照往年惯例,生产队那两月会减少口粮,大家有一大半时间吃红薯。因为丁干部是带着口粮指标来的,所以每天做饭蒸红薯时,母亲会在蒸锅里放一钵子,单独给丁干部蒸四两米饭。可每天吃饭时,丁干部总是先吃一两个红薯,再在蒸钵里吃一小半碗米饭。无论母亲怎么解释劝说,她都说,她喜欢吃红薯,能吃饱就行。后来母亲实在过意不去,就想办法多蒸些米饭,可她还是坚持吃点红薯,吃一小半碗米饭,怎么劝也没用。
.

.
驻队干部还有一个任务,秋收了要帮助生产队核算当年队里的收成,以确定当年生产队上缴"三超粮"的指标。这里面其实大有文章,核得紧一点,数字报出去,队里增产了,当然光彩。但"三超粮"指标就会增加,社员口粮就吃紧。核得松一点,增产幅度少了,队长、驻队干部去上面开会脸上无光,但老百姓会得实惠。我们的生产队长是复员军人出身,纪律观念强,又好面子,往年生产队秋收粮食核算,他把那种风车口留下"二胀谷子"(没有贯浆饱满的瘪谷子)都过秤算在总产里,而且将那些"二胀谷子"留作社员口粮。丁干部这年作为驻队干部帮助队里核算,大家耽心她会为了自己的驻队成绩做得更出格。不想她因为亲历了大家的艰辛,反而制止了队长这种不明智的做法,核算时坚持实事求是。虽然当年队里没因增产受上级表扬,但大家得了实惠,从心里对她感激不尽。
.

.
我那年刚好年底高中毕业,那个时代农村青年没什么出路。丁干部知道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时常鼓励我毕业后不要放弃,争取今后能保送去上大学。我那时虽然觉得这种理想很茫然,但对她的关心还是很感激,一直铭记于心。
年底前,第一批驻队工作组撤回了县里,另来了一批派到其他生产队去了。丁干部临走前来我家结算搭餐的粮票和钱。母亲觉得丁干部有一个多月时间吃红薯没有吃足她自已的配额口粮,那段时间应该只按她配额钱粮的一半收,可丁干部说什么也不肯,坚持按每天8两的标准结算。为这事母亲一直觉得对她有亏欠,多年了还时常念叨这事。
丁干部回到县里后,队里有的乡亲还去她单位看望过她,但没听说过她提拔当了多大的官。她也时常过问队里的收成和其他情况,同时也打听过我的出路,我知道后也心存感激。我那时思想纯朴见识少,心想,代表政府形象的国家干部,应该都是丁干部这样子。(2025.9.18)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郭荣学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在文首关注我)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