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律
诗律讲座
冯宝哲
各位群友:
大家晚上好!上次讲后,有群友反映一次讲得太多,作业量太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座的定位是启蒙,过粗则可能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有关的知识拆为碎块则可能不好理解,用一节课想交代清有关诗韵的知识,份量是大了一些,好在这是文字材料,大家可以多看几遍,加深领会。所布置的作业,也是文中需弄清的要点,记牢这些知识应是我们参加此次学习的目的,请大家三思。另外,学习得一步一步来,现在先不要讨论如何作诗,搞清了规则,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然后慢慢练习,自会步入诗词殿堂的。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正式议题:
二、近体诗的特征与格律
诗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四声的被发现引起了一场创新,人们开始对诗句的平仄结构进行探索和规范,对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对应配合,借鉴骈文,这就有了诗句对仗的要求。到了唐代,诗的格式和韵律渐趋划一,形成了一种有严格格律的诗体。为了表示同古体诗的区别,唐人便名为近体,或称今体。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便是今天被称为近体诗的格律诗。
(一)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也叫律诗,它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全诗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用平声或仄声都很有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平仄指声调的长短律和高低律,即长短调的交替和高低调的交替。平仄的作用在于能使音调多样化,调值相异,给人以音乐性的美感。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的“异音相从谓之和”就是这个意思。和就是和谐。和谐的音调自然会悦耳动听。
(二)什么是四声?
要区别平仄,先得懂四声。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唐人描述为:“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人有一首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说明了四声的大概情况。平声是不升不降的长调,上、去、入三声是或升或降的短调。因此,古四声的平仄分类是,除平声外,其余上、去、入三个音调都是仄声。四声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些变异。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分化为阴平(不升不降)、阳平(不高不低),在汉语拼音中称为第一声、第二声;上声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称为第三声;古去声现在仍是去声,称为第四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了,分别被派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其中大部分变成了去声字,其次是阳平、阴平和上声。在现代汉语的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如:ma的一二三四声是:妈、麻、马、骂,bo的一二三四声是:波、薄、跛、擘,chi的一二三四声是:吃、迟、耻、斥,fu的一二三四声是夫、福、釜、赋,jie的一二三四声是:皆、节、解、界,ji的一二三四声是:激、急、几、霁等。日常比较简便的区分平仄的方法是看音调的长短度,凡是可以拉长的声音就是平声,不能拉长的声音就是仄声。
(三)律诗的特征
一是讲究平仄。律诗的特点就是以平仄为纲,讲求平仄格律是律诗最重要的特征。把汉语的四声分成平仄两声,每句的旬式和平仄都有严格规定,平仄讲究音节,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二字音节为主,两句为一联,在一联中,前后句的平仄次序必须相反。在相邻的两联中后联前句的第二个字和前联后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就叫“失粘”,这是不允许的。
二是句数固定。律诗通常每首为八句,超过八句则称排律。在八句中,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构成邻句关系。
三是押韵严格。律诗通常押平声韵,凡是双句必须押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同一韵部的字来押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在单句中,除了首句可押可不押而且可以押邻韵外,不必押韵。有些人偶而也写以仄声押韵的所谓律诗,但因为韵脚拉音的长短颠倒而形成的不适是无法改变的,故不足为训。
四是要求对仗。对仗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组成对偶的语句。平仄对立,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对仗要求首先是上下联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当相同,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主谓对主谓,偏正对偏正,述补对述补,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性相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对动词、形容词。
(四)律诗的分类
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限定八句。八句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四联的第一联叫“起联”或“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末一联叫“落联”或“尾联”。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即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排律就是排比,除首尾两联外,中间不论多少联,都要求对仗。律绝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从格式上看,它实际上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因此又叫“截句”。所谓截取一半,有四种形式:或截取前后两联,或截取前两联,或截取后两联,或截取中间两联。每首限定四句,其韵律、平仄、对仗以及变通等要求,均与律诗相同。这里还要说一下古绝。绝句发端于六朝,成熟于盛唐,盛唐以前的古绝对待平仄比较随意。
(五)律诗的格律。
学习近体诗,首先必须弄清律诗的格律,律诗有四句的五绝、八句的五律和四句的七绝、八句的七律。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又因仄起、平起、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而各有四种格式。这十六种格式,对初学者来说,死记硬背是十分吃力的。但是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像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所有的平仄格式都推导出来。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这个“诀窍”凑成了四段顺口溜,也许对初学者记忆各种格式能有一些帮助。
第一段口诀为:“二仄双平调,穿靴和戴帽。靴子不合脚,帽子照头套。”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律诗的抑扬交替的旋律,都是由四言句“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穿靴或戴帽而成的。所谓“穿靴”,就是在四言句后面加一个字;所谓“戴帽”,就是在四言句前面加一个字。“靴子不合脚”是指后面加的字与前一字不同;“帽子照头套”是指前面加的字与后一字相同。这样给“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穿靴就产生了“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两个五言句:给“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戴帽就产生了“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两个五言句。这四个五言句,就是平仄的基本格式。其他各种格式可以说都是由此变化而来的。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妨用甲、乙、丙、丁给其编号。这样平仄基本式便是: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第二段口诀为:“如果首句不用韵,单句双句两相对。穿靴带帽前后倒,五绝平仄自然会。”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五绝首句不用韵的格式,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都必须每字相对,其变化就是前述穿靴、带帽的前后变幻。
这样,便产生了首句不用韵的仄起式和平起式两种格式。(由于律诗中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故起式的确定以第二字为准。)仄起式也就是前述的平仄基本式,甲、乙、丙、丁,按次序排列。
例诗一: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讲座所举例诗均为古声,大部与今声同调,本诗就是一个例子,但下一首例诗的“摘”字今古音调就不同了,不了解古声的群友就可能产生疑问,希望这些学员暂且存疑,以后对古声了解了就会明白。另外,例诗中诗句每字的平仄同我们所讲的格式也可能略有差别,这是因为格式变通的结果,在下一讲中我们就会讲到,特予说明)
平起式是把丙丁排列在前,甲乙排列在后。其格式是: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二: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指弦。
第三段口诀为:“五律照式翻一倍,前后四句影相随。首句用韵有规则,改与尾句同平仄。”
这一段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是说,五律的格式是五绝的一倍,而且前后次序一样;后两句是说,如果首句要用韵的话,不论五绝或五律,只要将首句的平仄次序改为尾句的平仄次序就行了。
这里先说五律首句不用韵的格式,按照前述口诀,则仄起式八句的排列次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平起式八句的排列次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其格式分别是: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例诗三: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四: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现在再说首句用韵的问题,这就是把首句不用韵的格式稍加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有规律的。就是把第一句的平仄次序,改成同最后一句相同就行了。于是便可推导出如下四种格式:
一、五绝首句用韵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丁),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例诗五: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二、五绝首句用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六:王涯《闺人赠远》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三、五律首句用韵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丁),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例诗七:孟浩然《宿桐庐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四、五律首句用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八: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通过以上三段口诀,五言诗的八种格式就可以完全推导出来了。
第四段口诀为:“五言前边加两字,便是七言各格式。平仄起式互变幻,照此即为近体诗。”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七言各式实际上是五言的扩展,而且是有规则的扩展,即在五言的前边加两个字,“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这样,五言的仄起式便扩展成七言的平起式,五言的平起式便扩展成七言的仄起式。
依据以上规律,便可推导出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各种格式来。
一、七言基本式,也即七绝首句不用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例诗九: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七绝首句不用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七律首句不用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例诗十一: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隐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四、七律首句不用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十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七绝首句用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例诗十三: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六、七绝首句用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十四:柳暗花明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还。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七、七律首句用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例诗十五: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暮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八、七律首句用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例诗十六: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空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以上叙述说明,只要掌握了平仄格式的基本规律,即使对初学者来说,推导出律诗的各种格式也是不会发生困难的。说到这里,笔者再凑一段顺口溜以为本文作结:“近体律诗格式多,劝君牢记四口诀。五言七言同一理,平仄变化尽包罗。”
这一讲,暂时到此为止,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或明晚提问,下星期我们接着讲近体诗的具体规则,大家思想要有个准备。
谢谢大家!
第二讲作业:
格律诗为什么又叫近体诗?
今古四声的平仄怎样区分?
律诗的特点是什么?
律绝各有几个格式?
为什么平起与仄起要由诗句的第二个字来决定?
第二讲作业答案:
一、诗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四声的被发现引起了一场创新,人们开始对诗句的平仄结构进行探索和规范,对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对应配合,借鉴骈文,这就有了诗句对仗的要求。到了唐代,诗的格式和韵律渐趋划一,形成了一种有严格格律的诗体。为了表示同古体诗的区别,唐人便名为近体,或称今体。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便是今天被称为近体诗的格律诗。
二、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四声的平仄分类是,除平声外,其余上、去、入三个音调都是仄声。四声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些变异。在现代汉语中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在汉语拼音中称为第一声、第二声;上声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称为第三声;古去声现在仍是去声,称为第四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了,分别被派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去了,在现代汉语的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三、律诗的特点就是以平仄为纲,讲求平仄格律是律诗最重要的特征。
四、律诗有四句的五绝、八句的五律和四句的七绝、八句的七律。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又因仄起、平起、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而各有四种格式,共十六种格式。
五、由于律诗中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故起式的确定以第二字为准。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