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岁月依然,
天高云淡。
踏上那条久违的林荫小道,
深呼吸﹣-
荷塘与浮萍静静相依。
恍然间,
旧日时光浮出水面。
忧愁与焦虑渐远,
俯身时,
想拾起当年的脚印,
却只触到一片柔软的沉默。
一切已湮没于岁月无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熙攘的人群已渐行渐远,
没入万家灯火中。
光与影,皆成愿。
2025年9月21日于上海
Wish
By Feng Jiying
Time remains unchanged,
The sky is high and the clouds are pale.
Stepping onto that long-unvisited tree-lined path,
I take a deep breath—
The lotus pond and duckweed quietly lean on each other.
Suddenly,
The old days emerge from the water surface.
Sorrow and anxiety fade away.
Bending down,
I want to pick up the footprints of the past,
Yet only touch a soft silence.
Everything has been buried in the silence of time.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peaceful life,
It is just that someone is carrying the burden and moving forward.
The bustling crowd has gradually drifted away,
Dissolving into the lights of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Light and shadow, all become wishes.
Written in Shanghai on September 21,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沉默”荷塘里长出“愿”的形状——冯计英《愿》的日常叙事与精神突围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若把诗歌比作星辰,多数作品是悬于夜空的亮星,靠耀眼的光芒吸引目光;而冯计英的《愿》,却是藏在草丛里的萤火,没有夺目的光亮,却能在夜色里点亮一片温柔,你在蹲下身细看时,突然被那点微光戳中内心最软的地方。不写波澜壮阔的人生,不抒惊天动地的情感,只把“林荫小道”的落叶、“荷塘浮萍”的涟漪、“万家灯火”的暖光,揉进时光的褶皱里,像一位老友坐在你对面,用平淡的语气讲着自己的故事,却在某个瞬间让你突然红了眼眶——原来我们都曾想拾起时光的脚印,都曾在“岁月静好”里忘了有人替我们负重,都曾在光与影的交错里,藏着一个平凡却滚烫的“愿”。
这首诗的开篇,没有用“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这类宏大的时间隐喻,而是用“岁月依然,天高云淡”这八个字,像从旧相册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依然”二字是整首诗的“定海神针”,不是“物是人非”的悲叹,也不是“时不我待”的焦虑,而是一种“慢慢来”的笃定——天还是那片天,云还是那朵云,就像二十年前某个午后抬头看见的景象,可当年那个追着云跑的孩子,如今已经站在时光里回望。这种“不变”里藏着的“变”,“踏上那条久违的林荫小道,深呼吸——”有了沉甸甸的情感:“久违”的不是小道本身,是走在小道上的年少时光;“深呼吸”吸进的不是林间的清风,是混杂着青草香、落叶味的回忆,连破折号的停顿都像回忆里的换气,等着那些藏在树影里的故事,顺着风的方向慢慢飘出来。
“荷塘与浮萍静静相依”的画面在眼前展开时,诗歌的“静”便有了温度。不是死寂的静,是有呼吸的静——浮萍在荷塘上轻轻漂荡,根须悄悄扎进荷塘的淤泥里;荷塘用清澈的水托着浮萍,连风吹过泛起的涟漪,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这种“相依”太像生活里那些不被察觉的暖:妈妈把洗好的水果悄悄放在你手边,爸爸在你出门前默默检查好行李,爱人在你疲惫时递上一杯温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刻意表达,却在细微处藏着满满的爱。也正因这份熟悉的温暖,“恍然间,旧日时光浮出水面”才显得如此自然:不是突然的闪回,是像浮萍浮在水面一样,过往的日子轻轻漫上来,带着当年的蝉鸣、当年的荷香,连“忧愁与焦虑渐远”都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这样的静里,那些曾经让我们辗转反侧的烦恼,好像也跟着荷叶上的露珠一起,悄悄滑进荷塘,消失在粼粼波光里。
可诗人没有让这份“静”沉溺于安逸,反而用“俯身时,想拾起当年的脚印,却只触到一片柔软的沉默”,撕开了时光的温柔面纱,戳中每个人回望过往时的遗憾。“脚印”是多鲜活的记忆载体啊——小时候在沙滩上踩出的小脚印,上学路上在雪地里留下的一串痕迹,都曾真实地存在过,可在时光的冲刷下,却成了抓不住的幻影。“想拾起”的动作里,藏着多少未说出口的眷恋:想再走一次当年的上学路,想再和小伙伴一起在荷塘边捉蝌蚪,想再听一次奶奶讲的老故事。可“只触到一片柔软的沉默”,又把这份眷恋拉回现实:时光没有声音,没有形状,你伸手去抓,只能摸到一片空茫,可这份“空茫”不是冰冷的,是“柔软”的,像小时候盖过的旧棉被,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的蓬松,却还残留着阳光的温度。这种“想抓却抓不住”的温柔遗憾,比声嘶力竭的悲伤更让人动容,因为它藏着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对时光的无力与珍视。
“一切已湮没于岁月无声”,这句没有刻意渲染悲伤,更像轻轻叹了一口气,把遗憾慢慢揉进时光里。“湮没”不是“彻底消失”,是“藏起来”——像脚印藏在落叶下,像回忆藏在荷塘的深处,只要你还能想起这条小道、这片荷塘,就还在你的心里。也正是这份“不执着于失去”的从容,让诗歌迎来了精神层面的升华:“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这句话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复杂的逻辑,却像一把温柔的锤子,敲碎了我们对“静好”的理想化幻想。在之前“林荫小道”“荷塘浮萍”营造的静谧氛围里,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静好”背后的真相——我们能安心地回望时光、享受平静,不是因为生活本就轻松,而是因为有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替我们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这份从“个人回忆”到“集体共情”的跨越,诗歌跳出了私人情绪的局限,有了打动每个普通人的力量。
诗歌的视角从“小道荷塘”转向“人间烟火”,“熙攘的人群已渐行渐远,没入万家灯火中”又把这份“负重”拉回了充满暖意的日常。“熙攘的人群”是生活的缩影——早上挤地铁的上班族、傍晚赶回家的父母、街边摆摊的小贩,他们都带着一身的疲惫,却朝着“万家灯火”的方向坚定地走。“万家灯火”是什么?是家里亮着的那盏灯,是桌上冒着热气的饭菜,是孩子跑过来时清脆的喊叫声,是所有“负重前行”者的精神归宿。那些在白日里咬牙坚持的人,只要看见那盏属于自己的灯火,所有的辛苦好像都有了意义。这里的“灯火”不再是自然的光,是人间的暖,是生活的希望,为下文“光与影,皆成愿”的结尾埋下了最温暖的伏笔。
诗歌的最后一句“光与影,皆成愿”,是整首诗的灵魂,也是对“愿”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诠释。“光”是生活里的美好与温暖——是林荫小道上的阳光,是万家灯火的暖意,是回忆里的快乐时光;“影”是生活里的遗憾与辛苦——是抓不住脚印的沉默,是负重前行的疲惫,是岁月里的失落时刻。可诗人没有将“光”与“影”对立,而是用“皆成愿”将它们融为一体:“愿”不是只想要“光”的顺遂,也不是逃避“影”的困境,而是接纳生活的所有模样,“光”里感恩,在“影”里成长。这份对“愿”的理解,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对生活最真诚的热爱,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都在光与影里前行,都在平凡的日子里,藏着一个关于“好好生活”的愿。
从翻译层面来看,这首诗的英文版本精准地保留了原文的“日常感”与“温度感”。“Time remains unchanged”没有译成“Time never changes”,而是用“remains”传递出“依然”的笃定,像时光慢慢流淌的从容;“quietly lean on each other”将“静静相依”的温柔具象化,仿佛能看见浮萍与荷塘相互依偎的画面;“carrying the burden and moving forward”对“负重前行”的翻译,没有强调“沉重”,而是突出“前行”的力量,恰如其分地传递出“咬牙坚持却不放弃”的精神;“Dissolving into the lights of thousands of households”中“Dissolving”一词的使用堪称精妙,将“没入”的融入感与温暖感完美呈现,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人群与灯火交融的烟火气。
结合冯计英的作家身份,我们更能读懂《愿》的温度来源。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传统,用“荷塘”“浮萍”“灯火”等意象构建出可感可知的意境;作为多个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与顾问,他深入观察生活,能从日常景致里捕捉到打动人心的细节;而“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身份,更让他对“意象的精准性”有着极致追求——如同鸟虫篆文字在细微处藏着精妙的纹路,他在诗里藏着“深呼吸”的停顿、“柔软的沉默”的触感、“没入灯火”的动态,每个细节都能戳中人心最软的地方。
这个追求“快节奏”“强刺激”的时代,《愿》像一剂温柔的解药,提醒我们慢下来——慢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慢下来感受生活的温度,慢下来感恩那些替我们负重的人。它没有教我们如何“成功”,如何“快乐”,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有光有影,有甜有苦,这都是“愿”的一部分。就像那条林荫小道,虽然脚印已经消失,可走在上面的回忆还在;就像那片荷塘,虽然旧日时光已经远去,可荷塘的温柔还在;就像那些万家灯火,虽然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可灯火的温暖还在。而这些“还在”的东西,就是我们心里最珍贵、最滚烫的“愿”。
这首诗的好,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也不在于思想的深刻,而在于它的“真”——真情、真景、真感受。它写的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说的不是空洞的大道理,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懂的话。就像某个傍晚,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天边的晚霞,想起小时候的某件小事,心里暖暖的,又有点酸酸的,然后朝着家里的灯火加快脚步——这就是《愿》的样子,也是生活最真实、最动人的样子。它用日常的碎片,拼凑出了生命的完整;用温柔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的重量;用平凡的意象,点亮了每个人心里的“愿”。